《草原烽火》出書後,受到廣泛好評,葉聖陶老人撰寫長篇評論。有傳說,毛主席也看了,並予稱讚(無從查實,但京劇院1959年改編現代京劇上演過,是確有其事)。最近報刊披露一條消息,一家出版社出版茅盾評點過的長篇小說,其中有《草原烽火》,但曾為此書編輯出版作出重大貢獻的責任編輯唐微風卻無人知曉。他生前,從不計較,甚至沒有向人提起過。如果說,“編輯是無名英雄”,唐微風的名字應無愧地列在其中,他是位不該被曆史遺忘的人!的確,如江曉天所說,像唐微風這樣的“無名英雄”是不該被遺忘的。1964年4月3日,《人民日報》就曾在副刊版上發表了一篇烏蘭巴幹的題為《我們是戰友》的文章。烏蘭巴幹在文中說,他經常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問他在寫《草原烽火》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他回答:“談到我在寫作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在這篇短文裏是無法說請的,至於遇到了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這確實是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同誌的幫助與我們之問的親密合作分不開的。”
並說,“我每次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同誌接觸,心情不但舒暢、興奮,同時從內心裏覺得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好同誌和好戰友。如果說我的作品是用自己的手寫成的,不如更確切地說,是由他們充滿了革命熱情細乎扶植著而寫成的。”《人民日報》特意為這篇文章雖隻兩千多字,但十分感人。為此,《人民日報》特意配發了這樣一篇《編後小語》:新關係《草原烽火》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作者烏蘭巴幹在這部長篇小說裏注入了無數的心血和辛勤的創作勞動,這是我們在讀著這部作品的時候可以體會到的。但是,像烏蘭巴幹同誌在今天這篇文章裏所熱情敘述到的出版社編輯同誌的心血和勞動,則是讀者們不大能體會到、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不少有水平的作品,這是同他們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分不開的。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裏,作家和編輯應該是個什麼樣的關係呢?應該是革命戰友關係。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給人民生產更多更好的精神糧食。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也應該是革命戰友關係,應該互相合作,在認真負責地加強同作家合作這一點上,開展一個革命的競賽!
如今回過頭來看,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的這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的“革命的競賽”中,
中青社江曉天帶領的這個編輯團隊,無疑是優勝者。正是憑著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憑著他們與作家們在親密合作中建立起來的這種“革命戰友關係”,為人民生產出了“三紅一創”、“二火”這樣的精神糧食,在當代文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逆境中編發姚雪垠逆境創作的《李自成》
在談到中青社文學編輯室當年的紅火景象時,江曉天曾告訴我:“建國10周年大慶之前,中青社上報給中國作家協會的獻禮書計劃中,長篇小說就有10部。而作家出版社的獻禮長篇隻有兩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分管作家出版社的副社長樓適夷親自用毛筆給我寫了封信來,說中青社能否讓出幾部長篇來給作家社出版?我回信給樓適夷,說我們這10部獻禮長篇,都是與作者簽了約稿合同的,恐怕無法讓給你們作家社出版了。”
其實,中青社文學編輯室當年的紅火,不隻是國慶10周年獻禮的長篇小說,正如王立道所說,“全室二十來個人團結得一個人一樣,不爭名,不爭利,不互相拆台,不勾心鬥角,養成一種互敬、互助、互讓的風氣;為了團結和爭取作家,甘冒風險,敢擔責任,尤其在作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為其遊說,為其撐腰,為其求醫,為其安排生活,為保護他們的權益不惜一切代價。”他們“所聯係的作家遍布全國,老、中、青三代一個也不放過。老作家有茅盾、巴金、蕭三、丁玲、巴人、孫犁、蕭殷、陳登科、馬烽、康濯、峻青、雷加、菡子、何為、郭小川、田間、梁斌、魏巍、秦兆陽、許欽文、碧野、李若冰、嚴辰、吳強、管樺,等等。新湧現的作者更多,如公劉、梁上泉、雁翼、白樺、邵燕祥、顧工、韓笑、茹誌鵑、浩然、李準、王蒙、劉紹棠、費禮文、韶華、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胡昭、張誌民、海默、沈西蒙、徐懷中、南丁等等,數也數不清。可以說,當代作家中,幾乎沒有幾個與中國青年出版社沒發生關係的。”因此,“國內幾家專業文藝出版社不得不刮目相看,被人民文學出版社視為強大的競爭對手,韋君宜曾經號召向中國青年出版社學習。從1949年到1959年,共出版中外文學作品近千種,對繁榮和發展當代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燭照篇》第5-6頁)
可以說,在迎來1960年之時,不僅正是中青社文學編輯室最紅火之日,而且也正是江曉天的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團中央決定提拔他為中青社副總編輯。沒想到的是,就在任命書下達前夕,他突然被人誣告,遭遇大難,轉瞬之間下了台。一個好端端的創造了輝煌業績的編輯團隊,也就散了架子,風光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