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江曉天聽姚雪垠談了曲折的身世和《李自成》第一卷艱難的寫作經曆,深為他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不僅對他產生了一種敬親感,而且也增添了對文學編輯事業的一種責任感。為給編發《李自成》第一卷作好準備,他一回到北京,就到圖書館借來了一堆古籍,補習曆史知識。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裏,他趕著讀了《明季北略》、《清史稿》(有關部分)、《明史演義》、《清史演義》,以及十幾本明清筆記選本。他與史學界不熟悉,就去請社科編輯室主任成石中幫忙,與明史專家吳晗聯係,吳晗欣然答應到時看稿,並建議可請李文致、鄭天挺、謝國禎等專家、教授當外審。1962年4月至7月,姚雪垠分批寄來《李自成》第一卷修改稿,8月上旬排出征求意見本時,江曉天通知工廠打印了5份清樣,分送吳晗及李文致、鄭天挺、謝國禎外,還送了一份給熟悉明史的劇作家阿英。9月初,吳晗很快看完清樣後,就打電話給江曉天,約他到住所的書房先談了一次。吳晗對《李自成》第一卷極為讚賞,說:“思想觀點方麵沒有問題,藝術上很生動,引人入勝,感情上打動了我,非一口氣讀完不可。”有了吳晗的肯定,江曉天心裏就踏實了許多。他在向吳晗彙報了這部書稿編審工作經過情況後,把稿中涉及的他搞不明白的具體曆史問題一一提了出來,向吳晗請教。假如他在此之前不趕讀那一大批古籍,他是無法與吳晗這樣的學術權威對話的。要當好一部曆史小說的責任編輯,就必須練就這番基本功。
吳晗約談之後,江曉天就以文學編輯室的名義給姚雪垠寫信,告訴他說:“吳晗同誌非常熱情,他於9月3日至5日三天的時間就將全稿看完,而且看得很認真仔細,有些錯了、漏排的字都改補上了。6日上午約我們到他處麵談了一次,他給大作很充分的評價,也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見(詳情待麵告)。當時,我們進一步向他提出要求:作者還要寫四卷,有些問題很想向你請教。他滿口答應。不過,他10月間要出國,你因劇本脫不開身,9月來不了,但是希望你來京日期至遲不超過10月10日,晚了,吳晗一走,幾個月後才回國。”此前,姚雪垠根本不認識吳晗。但要請吳晗看他的《李自成》征求意見本,是他的一大心願。江曉天不僅幫助他實現了此願,而且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公務繁忙,竟然還答應抽時間同他麵談,真令他大喜過望。讀完信,他當即就同市文聯黨組書記、劇本合作者程雲商定:暫時撂下歌劇《闖王旗》的創作,趕在吳晗出國前赴京。
國慶節剛過,姚雪垠就風塵仆仆趕到北京,住進了中青社。到京後的第二天下午,江曉天就接到吳晗秘書的通知,要他和姚雪垠在第二天上午10點到吳晗家中見麵,然後到北京飯店共進午餐,邊吃邊談。那天,吳晗和姚雪垠一見如故,談得非常融洽。吳晗在對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創作成功表示熱情祝賀之後,也直率地提出了幾點參考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內部民族關係的處理問題。他強調說:“這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問題。明清關係,漢滿關係,絕不能寫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比如作品中寫滿入侵,明抗清,都不對。隻能作為國內兄弟民族之間的關係,內部矛盾處理。因此,原來作品中有的提法要改,如中國如何,滿韃子等,不改就是原則性錯誤。”姚雪垠在向吳晗求教了幾個有關曆史問題之後,吳晗用手拍了一拍桌子,豪爽地說:“你把這部作品改好了,將來如果真有人從曆史方麵批評你,你不必管,我吳晗站出來替你打筆墨官司!”吳晗在明知姚雪垠是摘帽“右派”的情況下,能這樣不以人廢言,不怕擔風險,為了繁榮和發展祖國的文學事業,大膽、真誠地對《李自成》第一卷作出了公正的評價,並支持了姚雪垠正確的曆史論點和全書創作計劃,不僅使處在困境中的姚雪垠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使江曉天更加堅定了出版《李自成》的信心。就這樣,姚雪垠和江曉天繼續“流水作業”,奮戰了整整100天,終於在春節前夕,完成了全稿的修改和審定。
沒想到的是,1963年春,當《李自成》第一卷最後定稿,就要付印出版的時候,國內的政治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在毛澤東接連發出“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和“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指示後,報刊上對文藝界的代表人物又開始了過火的批判。這不能不引起江曉天和中青社的警覺:《李自成》的稿子沒有問題,但作者是“摘帽右派”,此時出版會不會出問題?他想,萬一惹出什麼問題,領導好辦,一是官僚主義,嚴重一點,再加上個“用人不當”,可他作為責任編輯,就要承當後果,“罪責難逃”了。正在江曉天為此而焦慮萬分之際,得知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曾淳4月份要來京開會的信息。曾淳一到京,江曉天便急如星火地趕到前門飯店找曾淳麵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