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紅日》是這樣噴薄而出的(2)(1 / 2)

當時,江曉天正在中央黨校學習,他抽出一天半的時間將40萬字的稿子瀏覽了一遍。因他原本也是新四軍的,雖未親曆《紅日》中所寫的三次戰役,但這三次戰役的勝利和挫折,都曾牽動過他的心,所以,他越讀越受感染,心裏充滿愉悅和興奮之情。同時,他被作品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從宏偉、激烈的戰爭場麵中,幾乎嗅到了昔日的炮火硝煙味,備感親切。最令他感佩的是,吳強筆下眾多的人物形象,大都各具個性特色,鮮明生動。尤其是對國民黨軍的高級將領,如74師師長張靈甫的形象刻畫,不是簡單化的漫畫式勾勒,而是敢於寫他的頑強、狡詐和凶狠,敢於挖掘他的內心世界。江曉天覺得,這正是真實生活的藝術再現,從而體現出我軍勝利的來之不易,有力地謳歌了我軍將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此外,小說還用相當的篇幅寫了我軍高級幹部的愛情。自建國初期錯誤地批判了碧野的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之後,軍事題材作品幾乎再也看不到愛情生活的描寫了。由此,江曉天感到,《紅日》是一部有重大突破的軍事題材作品,看完稿子的當天晚上,他就把它作為向建軍30周年獻禮的重點書稿交給了編輯室副主任陶國鑒。他之所以選擇陶國鑒來當《紅日》的責任編輯,是因為陶國鑒也曾是新四軍,既熟悉這段曆史,也懷有深情。

陶國鑒是個長於做案頭工作且非常仔細認真的老編輯,一個月後,他向江曉天彙報,吳強的《紅日》確實寫得很好,文字技巧也無需作多少加工,稿子已發排了。不過,石東根連長這個人物,有些描寫出書後可能會在社會上引起爭議,看是否需要作一些刪攺?江曉天知道,他指的是吐絲口戰鬥中一個連出了兩個英雄班,活捉千餘名俘虜,連長石東根在歡慶會餐時酒喝多了,高興之下,穿上繳獲敵軍的將官服、大皮靴,挎上指揮刀,騎上大馬到野外奔馳的情節。想了想回答:“石東根那樣是有點‘出洋相’,不過軍長已批評了他,事後他也感到後悔,再說,生活中人物的個性是多種多樣的,這樣描寫更能表現生活的多彩,也顯得很真實,就不必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見了。”

盡管稿子不必作大的修改,但距離“八一”建軍節隻有一個多月了,為了爭取時間,陶國鑒經與校對、美術設計、印刷裝訂、發行、宣傳等業務部門緊急協商,製定了一個保證“八一”出書的工作日程表,並把中青社為《紅日》的出版一路大開綠燈的情況及時寫信告訴了吳強。吳強高興地回信說:“你們對這部東西,采取熱情的態度,緊急的步驟,我很滿意,大樣來不及,我就不看了。”一部書稿的大樣在北京與上海之間來回郵寄,當時確實麻煩又誤時,但對不再看大樣,吳強心裏又不太放心。因此,就文學編輯室正緊張地看校樣之時,吳強又連續來了6封信,每封信都提出一二處小的改動。吳強很動情地在信中寫道:“現在可能發了稿,在書未和讀者見麵之前,心總是不安的,因為一本將近四十萬字的書,在經濟上要花好多萬元的本錢,你們和印刷工人的勞動也很大,倘使保存許多毛病在書裏,是很難過的。哪怕是個別字句不妥,也會引起這種難過,除非是作者自己為精力所限而確實無法補救的,為此,還得麻煩你們一下……”為使吳強放心,陶國鑒以文學編輯室的名義立即回信告訴他:“曆次修改的地方,均已一一照改,此點望您釋念。至於校對是否仔細,我們感到已盡力了,當有待您看過樣書後評價。全書未能請您看校樣,我們有與您同樣不安心情,所以希望您看到樣書後,立即提供一個校正本,以便再版時糾正。”同時在信中告訴吳強,“《紅日》第一次印刷為四萬五千多冊,第二次印刷一萬六千冊,兩次印刷相距甚近”。由於文學編輯室與有關業務部門密切配合,一切都按計劃進行,《紅日》終於以驚人的速度在7月20日提前出版了!

《紅日》的噴薄而出,震撼了中國文壇。評論界一致隊為,這部作品正麵展開我軍全殲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宏偉畫麵,激越、壯麗,洋溢著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熱情。反映了我軍由弱到強,最終取得輝煌戰績的曆史進程,揭示了人民戰爭的規律,形象地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在敵我雙方人物,尤其是高級將領典型性格的刻畫上,有很大的突破性成就,對於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著名軍旅作家莫言曾說,像他那樣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最早受到的文學影響,肯定是一批建國後出版的紅色經典。然而,他又說:“同是紅色經典,但感覺到其中有些書的寫法跟別的書不一樣。譬如吳強那本描寫孟良崮戰役的《紅日》,一開始寫的是我軍失敗,寫到了陰霾的天氣和黑色的烏鴉,寫到了部隊的悲觀情緒和高級幹部的沮喪心情。我當時感覺到他不應該這樣寫,這樣寫不太革命。孩子還是希望英雄永遠勝利。像《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那樣。《紅日》一開始寫悲觀,失敗,我覺得很不舒服。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後,才知道當初那些讓我看了不舒服的地方,恰是最有文學意義的描寫。”也正因為《紅日》有著這樣與眾不同的“最有文學意義的描寫”,連同改編成的電影在“文革”中被“四人幫”扣上了“離經叛道”的罪名,遭到了猛烈的批判。直到1978年,在粟裕將軍的關懷下,吳強的錯案才得以平反昭雪,使《紅日》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