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回西北師範大學後,他在教務處負責人宋良智舉辦的各係骨幹教師英語培訓班擔任主講一年,每周幾乎工作48小時,連喝水的時間也沒有。黨委書記阮迪民問他累不累?他說:不累,我像個很久沒有喝過水的人,現在得著水,很想滿滿地喝個夠。培訓班的學生出國留學回來,成為校係領導。他一直教三四年級英語,課程有基礎英語、語法、泛讀以及英國文選等。全校準備報考研究生的英語課均由他講。1981年他72歲時才正式評為教授,此時他成了大忙人,除了在師大授課外,兼任甘肅教育學院教授,還在金城聯合大學、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地質所教英語。
他全身心地投入培養外語人才的事業,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一代。外語係研究生教師的畢業論文送審前他曾細心修改,甚至幫他的學生——位教英語作文課的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業。他說,隻要有利於青年教師成長,有利於培養人才,我都樂意竭力相助。
雖說他是1987年、78歲正式退休的,其實退而不休。學術研究的心誌一直不減,直到1992年還在師大外語係舉辦的助教進修班講翻譯課。同時受北京商務印書館委托,校譯了三本專著:《美國的曆程》,約113萬字,1988年出版;《英國現代史》,52萬字,1990年出版;《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曆史進程》(與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榮渠合作),74萬字,1993年出版。其中《美國的曆程》一書,是美國流行的大學課本,填補了我國目前美國通史課本的空缺,商務印書館責任編輯周穎如女士見稿後頗感驚訝:“不料西北還有這樣的人才。”而黃說:“我其實不是西北人。西北的名教授如水天同等人勝我多矣!”此書榮獲甘肅省教委1988—198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英國現代史》和《全球分裂》是當今世界名著,尤其後者,不僅史實詳瞻,觀戔新穎,立倫公允,且文筆流暢,是一本頗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此書暢銷、再版。
由他校譯的《夾縫中的六國》,約40萬字,是保、捷、匈、波、羅、南六國1815至20世紀30年代一部詳盡的政治史。1995年出版。譯校的《現代世界體係》上冊,約15萬字。翻譯的《約翰遜博士致吉士非爾伯爵書》發表在《翻譯研究》上。這期間翻譯了許多詩詞和歌曲,並發表論文《我對譯英詩的管見》,《中詩英譯偶得》,《“義”、“韻”、“拍”探——談談漢語現代歌曲英譯的三個問題》。
英語為媒,他有緣與西部歌王王洛賓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1980年剛剛出獄的王洛賓從新疆來到蘭州,為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的《帶血的項鏈》作曲。經師大校長樊大畏介紹,由他和外語係教師洪元基共同為王洛賓翻譯歌曲。三個人在洪老師家會晤,坐在小板凳上談音樂、吃麵條,興致勃勃。翻譯的歌曲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高高的白楊》、《撒阿黛》等17首。這是王洛賓的歌曲第一次譯成英語的,由此開始,才使優秀的中國民歌得以在世界各地傳唱。
他近年作的詩詞,散見於《團結報》、《當代八百家詩詞選》、《當代中國詩詞精選》及《當代中華詩詞選》。他寫的《蘭州綠化讚歌》,寄托了他對綠色環境的向往,抒發了對第二故鄉的情懷,從中可以看到他充滿詩意的內心世界。這首古風榮獲1992年中華詩詞學會、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20個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中華詩詞大賽三等獎。此次大賽包括國內31個省區、海外16個國家和地區的廣大範圍10萬多首詩詞參賽,他在總名次中排序19位,已載入《金榜集》。
為中國新聞史添一分彩
西北師大最早的兩個民革成員之一就是黃席群,曾任臨時支部負責人。1988年他出席了民革中央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90年獲民革甘肅省委頒發的“在四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中成績顯著”榮譽證書。
海峽兩岸間接通郵後,他與當年中央社的幾位老友取得聯係,魚雁往來,傾訴相思之苦。曾在中央社工作了40年兩個月的周培敬先生把自己所著的《中央社的故事》上下冊贈寄他。此書敘述了中央社從1924至1973年將近50年的人和事。他在中央社編譯部共享抗戰勝利喜悅的老同事潘煥昆先生贈寄他一大冊《中央社六十年》,這是潘在台擔任中央社社長期間主持編纂的一部社史。此書上限1924年,下限1983年,比周先生的《故事》多10年。
1992年6月,黃席群應邀去北京廣播學院參加中國新聞史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研討會,碰巧與重慶新聞誌編輯部的文履平同住一屋。交談中他說起周、潘兩先生贈送的兩本書,並表示想把此書作為一種史料在本次會上舉辦的小型展覽會展出,讓與會者參觀一下。此事得到會議秘書長穀長嶺的許可,展出後立即引起新聞史研究者注意,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的一位負責人對黃席群說:“能不能把《中央社六十年》轉贈給新聞研究所?”席群答:“我還計劃根據它寫點東西,請原諒。”“那麼,是否讓我馬上複印一本?”不到一天功夫,已複印完畢,把書還他。由此可見,國民黨和台灣的新聞史應在大陸新聞工作者研究之內。當時文履平約黃席群為《重慶報史》寫點中央社的往事。會後不到半年,他就寫成《1949年以前的中央社大事記》寄給文履平,刊登在1993年4月第十四輯《重慶報史資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