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說:“你如今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托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隻不過叫你多瀏覽一些書,了解曆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一些史書。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各家的兵法,大有收益。你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你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勤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住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魯肅大為驚奇。酒宴過後,魯肅感歎道:“我一向認為老弟隻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非學無以廣才
諸葛亮當年結廬隆中時,潛心學習,刻苦攻讀。讀了幾年,書也讀得不少了,可就是對書中的某些意思道理還吃不透,諸葛亮為此十分苦惱。一天,襄陽名士司馬徽來訪,諸葛亮傾訴了胸中的苦悶。司馬徽聽完,不禁撫掌大笑,連聲說:“以君之才,當訪求名師指點。龐公常以璞玉渾金比喻你,現在正是時候。我給你物色到了一位開璞之匠、煉金之師。”於是,司馬徽把年輕的諸葛亮介紹給了住在海南靈山的一位隱士,叫他拜這位隱士為師。可是諸葛亮在海南靈山住了整整兩年,這位隱士每天隻是叫他幹些掃地、挑水的粗活。一年後的某日,隱士拿出《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孤虛相旺》三本書,對諸葛亮說:“你不必再幹活了,隻把這三本書拿去認真揣摩,百天之後再來。”諸葛亮自此就整天在家琢磨這三本講兵法陣圖、治國安邦的書,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百天之後,他與隱士對答。隱士發現諸葛亮吃透了書中的道理,又有自己的見解,甚感滿意。諸葛亮不久便回隆中,龐公等師友與之聚談,對之都刮目相看,稱之為“臥龍”。
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異常頑劣,被村子裏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家的棗樹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教化育人
卓茂是東漢光武帝時的名臣。曾經有人告狀說某亭長收受他的東西,卓茂問道:“是亭長向你索要的嗎?是因為你有事相求而讓他接受的嗎?是因為有感情送的嗎?”那人說是自己送的。卓茂就說:“送去了而接受有什麼可說的呢?”那人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讓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欺侮百姓。現在,我害怕官吏,所以送東西去。亭長收下了,所以我來告訴您。”卓茂進一步指出:“你是不通情的人。鄰裏街坊還相互饋送東西,況官吏和百姓之間呢?人比禽獸高貴的地方,在於仁愛相知。官吏當然不能用武力強求索要東西,但人又不是飛禽可以遠離人間。亭長一向善良正直,每年贈送點禮品,這是禮尚往來。”那人又進一步說:“如果是這樣,法律怎能禁止呢?”卓茂回答說:“法律是為了防止大罪,禮義是用來疏通人情。今天我用禮義教導你,你一定沒有怨恨,而一旦用酷刑惡律治人,那人們必不知所措。”結果,那人被卓茂說得心服口服。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漢代陝西弘農人董遇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獨立學習,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該書做了注解。他對《左氏春秋》也下過很深的工夫。他根據自己的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聽說他學有專長,紛紛請他講書。他總是這樣告訴人家:“先用心讀吧!先讀上百遍再說。”請教的人見他不肯講解,不免有點失望。他解釋道:“不管什麼書,隻要認真多讀幾遍,總會懂得它的意思。”
誤筆成蠅
曹不興是三國時著名的畫家。一次,吳帝孫權請他畫一個屏風。屏風畫好後,拿給孫權看。孫權瞧了又瞧,非常高興。原來曹不興畫的是一籃子楊梅。孫權越看越愛看,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畫麵上的那隻籃子邊上有一隻蒼蠅,就甩開袖子,朝著那隻蒼蠅揮去,那隻蒼蠅卻一動也不動。旁邊的人見了,笑著對孫權說:“那不是真蒼蠅,而是畫上去的呀!”孫權揉了揉眼,又湊到屏風前仔細看,這才看出那隻蒼蠅果真是畫的。孫權忍不住大笑:“真是畫壇聖手,他畫的蒼蠅竟可以亂真!”其實,曹不興原來並沒有打算在屏風上畫蒼蠅。他聚精會神地在屏風上作畫時,周圍觀畫的人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讚聲。曹不興畫得興起,一不小心,將一滴墨滴在畫麵上。旁邊的人都為他惋惜。隻見他不動聲色,眯起眼睛端詳了一會兒,小心翼翼地把墨點描繪成了一隻正要起飛的蒼蠅。
聞雞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