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2)(1 / 3)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麵臨崩潰時,晉朝一些有誌氣的將領還在北方堅持戰鬥。劉琨就是這樣的傑出代表。劉琨年輕時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做主簿。晚上兩人睡一張床上,談論國家大事,常常談到深更半夜。一天夜裏,他們睡得正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兩人迅速起來,取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墨染十八缸

王羲之七歲時就跟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隨時隨地都在練。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光下的池邊懸肘練。相傳當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臨池學書,苦練了20年。由於經常在池裏洗筆刷硯,竟把池裏的水染黑了。一次,兒子王獻之問他寫字的秘訣。他指著家裏的18口水缸說:“學字的秘訣就在這18口缸裏麵。你把18口缸裏的水寫完,自然就知道寫字的秘訣了。”王獻之很是聽話,直把18缸水用完了,果真練出了一手好字,也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映雪苦讀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熬夜讀書,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無法讀書。他有時輾轉反側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裏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忙跑回屋裏,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還要亮堂。於是他感覺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地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他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公雞打鳴。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他砥礪求進,終於成為一代學者。

囊螢夜讀

車胤,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祖父車浚,三國時期做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誌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裏默默背書。有許多螢火,像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他心中不由一亮,立刻捉來一些螢火蟲,把它們裝在一個用白絹做的口袋裏,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繼日地苦讀。在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

讀書須趁早

陶淵明退居田園後,有一個愛好讀書的少年向他求教讀書妙法。陶淵明見狀,一言不發,帶著少年來到稻田旁,指著一棵禾苗說:“你蹲在禾苗前,看它是不是在長高。”少年目不轉睛地瞧著,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也沒看出禾苗有什麼變化。他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有看見它長。”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嗎?那麼,春天才種的秧苗,又是怎樣變成這樣高的呢?”少年仍不明就裏。陶淵明耐心地引導少年說:“禾苗每時每刻都在生長,隻是我們的肉眼覺察不到,讀書學習也一樣。知識的增長,有時連自己也不易察覺。但隻要抓住關鍵時間,及早播下種子,持之以恒,就會由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