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2)(2 / 3)

菜園揭秘

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蜾蠃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寺廟求學

劉勰自幼喜愛讀書,但家裏很窮。他聽從老婆婆的話,到寺廟裏學習讀書,並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寫出讀書心得。後又根據老方丈的建議,前去拜見司徒沈約。經過不斷的努力,劉勰寫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龍》。

顧歡勤學

顧歡6歲時,父親讓他驅趕田裏的麻雀,顧歡做了一篇《黃雀賦》就回去了。麻雀把田裏的糧食吃了一大半,父親很憤怒,要用棍子打他,但讀了《黃雀賦》後就饒了他。鄉裏有學堂,顧歡因家中貧困不能上學,就在學堂後麵倚著牆壁聽,沒有一點兒遺漏掉的。8歲時,他可以背誦《孝經》、《詩經》、《論語》。等到長大了,專心致誌,勤奮好學。母親年紀大了,顧歡一邊親自種地,一邊背書,晚上就把糠點燃,照著火的光亮看書。同郡顧愷之來到縣裏,見到他如此勤學,感到驚異,讓自己的幾個兒子與他交朋友。後來,他成為著名道教學者。

樹幹筆記

南北朝時的任未,外出求學時無錢住客店,便在樹林裏搭個小茅棚住,然後削荊條為筆,以樹汁為墨水,讀書做學問。因買不起紙張,便把書中的文句寫在樹幹上,等有錢買到紙後再抄錄下來,後人將任未做“樹幹筆記”的這片樹林稱為“經苑”。

牛角掛書

隋朝的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心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學而思

徐曠是隋末唐初的儒學大師。少年時為了生活,哥哥去幫人家賣書賺錢,他在家做飯,小哥兒倆就這樣艱苦地維持著生活。白天,哥哥去賣書;徐曠在家裏做好三餐飯,空餘時間到山上去撿些枯枝。晚上,哥哥帶著賣剩的書回到家裏;徐曠用枯枝點火照明,專心致誌地閱讀。因為這些書第二天是要拿去賣的,賣出去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必須讀得很快。徐曠常常讀到天亮,每天都要讀好幾本書。他讀書既快,又能融會貫通,做到“學而思”,因此讀書的效果很好。僅僅幾年時間,他就讀完了四書五經,並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於讀書學有所思,他因學問出眾被提拔為博士,在太學裏主講《左傳》等書。他功底紮實,基礎雄厚,講起來舉例生動,論證有力,有條不紊,頭頭是道,聽講的人都心悅誠服。

柿葉練字

鄭虔,唐代鄭州滎陽人,是杜甫的好朋友。開元中任協律郎,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他搜集當代史實,寫成一部包括八十多篇文章的曆史著作。有人看見後告他私寫國史。他嚇慌了,趕忙將全部書稿燒掉。為了這事,他受到貶官的處罰。這種打擊並沒有使他意誌消沉,他又精心研究地理,他把全國的山川要隘、地方物產、要塞駐軍等重要問題弄得一清二楚,終於寫成一部語言簡練、敘述詳細的《天寶軍防錄》。他還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家,在詩歌、繪畫、書法等許多方麵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每天堅持練字,卻苦於沒有那麼多的紙。他聽說長安城南的慈恩寺裏貯存了幾屋子柿葉,便搬到那裏去住。他每天取出若幹,寫了正麵又寫反麵。幾年下來,幾屋子的柿葉差不多寫完了。他為了書法,就付出這麼多的精力,他在其他方麵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就不難想象了。他曾畫了一幅畫,題上自作詩獻給唐玄宗。唐玄宗看了之後拍案叫好,親自寫了跋語:鄭虔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