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2)(3 / 3)

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衝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他不僅學會了複雜的衝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麵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中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麵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他用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斷齏劃粥

範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其母謝氏貧困無依,隻好抱著繈褓中的範仲淹,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範仲淹從小讀書就很刻苦,常去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萊,調半盅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1011年,23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範仲淹十分珍惜這新的學習環境,晝夜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範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範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嚐,聽任佳肴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怕日後吃不得苦了。”

要堅持,不懈怠

宋代的著名科學家燕肅一心探究潮汐規律。雖然在燕肅以前的學者對潮汐的成因和規律有很多的研究,但他們的說法都不一樣。燕肅虛心學習前人知識,卻不滿足前人之說。為了掌握潮汐規律,對潮汐做出正確解釋,燕肅的足跡踏遍廣東沿海,花了十年的時間,實地考察,詳細記錄。最後終於掌握了潮汐的漲退規律,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潮汐隨日而應月的正確見解,並寫成了研究潮汐的專著《海潮論》兩卷,編繪了《海潮圖》一書。

包拯學斷案

包拯自幼聰穎,勤學好問。他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凶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荻畫學書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母親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借來書進行抄寫。還沒抄完,就已經能背誦其中的文章。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他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布袋寫詩

梅堯臣外出時,總少不了帶上一個小布袋。每當讀到佳句妙語,就把它們寫在紙片上,然後投入小布袋中。做學問時,便從小布袋中取出所記的紙條,或予以引用,或啟發思維,終成一位出色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