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枕勵誌
司馬光小時候貪玩貪睡,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圓木頭做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就要被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寫出了曆史巨著《資治通鑒》。
惜書如命
司馬光惜書如命,每次看書之前,他都會反複地擦洗桌麵,除淨灰塵,鋪上薄毯,然後才肯把書平放在上麵畢恭畢敬地閱讀。每看完一頁,他都會先用大拇指輕輕地捏起書邊,再慢慢地一翻而過,幾十年如是。凡是他讀過的書,毫無褶皺的痕跡。
一日千裏
北宋時期的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實際開創者。父親黃庶一生都做州、府的從事官,最後才做了代理的康州令,是一位專學杜甫的詩人。母親姓李,出身於書香仕宦大家,她的哥哥李常能詩善文,學識淵博,又是有名的藏書家。黃庭堅自幼即受到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氛的熏陶,又有警悟的稟賦,7歲就寫出了《牧童詩》,其詩曰: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舅父李常到他家來,隨便取架上的書問他,他都能對答如流,這使李常非常驚奇,誇讚他“一日千裏”。
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盡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在寶印大師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後來參加考試,高中狀元。
循序漸進
朱熹學識淵博,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看見滿桌的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朱熹的方法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含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麵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麵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時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
鄭所南沉書
宋代著名學者鄭所南把宋代文天祥事跡、張世傑崖山保衛戰等重大曆史事件記載下來,寫成《心史》一書。為避過元兵的焚毀,他把書稿裝進鐵匣裏,外加密封,沉入蘇州承天寺古井裏。明代崇禎十一年,因久旱井枯,鄉民淘土時意外發現書稿,使這部沉埋350多年、絕無僅有的史書重見天日。
丹溪借書
元朝的醫學家朱丹溪,小時候因為家裏窮,他讀不起書,就在私塾的窗口偷偷地“聽”,沒有書就向人家去借。由於他意誌堅強,困難不但沒有阻礙他求學,而且使他從小就養成了戰勝各種困難的本領。41歲那年,他離開家鄉來到杭州。聽說羅知悌醫術高明,就去登門求教。羅知悌思想保守,不肯把醫術傳授給別人。朱丹溪一連去了十幾次,羅知悌都不肯收他為徒。可是朱丹溪百折不回。三年後,在一個大雨傾盆的早晨,他又到羅知悌家求教。羅知悌終為他的求學精神所感動,收他為門下唯一的學生。他繼承了羅氏之學並有所發揮,行醫時往往藥到病除。但他並未滿足,接著又拜蘇州名醫葛可久為師,學習針灸醫術。由於他博采眾長,精益求精,終成一代名醫。
冒雪訪師
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裏,去請教老師,但老師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