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3)(2 / 3)

甕裏寶貝

陶宗儀在江蘇鬆江開館授課時,還親自耕田種地。休息時,常把自己的治學心得、詩作、所見所聞隨手寫在摘下來的樹葉上,放進一隻甕裏,滿了就埋在樹下。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裝滿了十多甕。後來,他將這些甕挖出來,將樹葉上的文字進行摘錄、整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共有30卷的《輟耕錄》。

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麵就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他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中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讀書破萬卷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傑出學者。他7歲進私塾,10歲跟著祖父讀《資治通鑒》及《孫子》、《吳子》等兵書。從小到老,幾乎沒有一天不讀書。許多重要的曆史著作,他都能背誦。他還閱讀各朝的實錄、野史、筆記及天文、地理、詩賦、辭章等。特別注意研究當時的現實問題,搜集和閱讀《明十三朝實錄》及公文、奏議、邸報,甚至連一些州府縣的地方誌都仔細研讀,重要部分還親手節錄。到45歲時,他已讀了各類書籍幾萬卷。他還邊讀書邊對魯、冀、遼、晉、陝、甘等地進行考察,寫了一部卷帙浩繁的《肇域誌》,專論山川要道、邊防戰爭之事。他還在天文、曆算、地理、曆史、音韻、金石等方麵很有研究,著作甚豐。此外,還有《日知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名著傳於後世。

自督讀書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他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隻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絕不休息。

王夫之嫁書

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亡後,以著述為事,一生著書224卷,代表作有《讀通鑒論》、《尚書引義》等。他大女兒出嫁時帶到夫家的陪嫁禮物是一箱書稿,王夫之說:“這就是我多年來為女兒操辦的嫁妝。”

閉門苦讀

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麵前丟了麵子,從而遭到了賓客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曆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

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刨根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