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從小讀書就愛動腦筋。在學習時,他嚴格要求自己要達到領會書的要旨,還能獨立思考問題。一次,在課堂上,老師給大家講授《大學》中的章句。當老師講到孔子的言行時,老師照本宣科地念。戴震便問:“先生,我們怎麼知道這是孔子的話呢?又怎麼知道是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老師回答說:“這是大理學家朱熹說的呀!”“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戴震又問。“南宋人。”“孔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戴震又問。“周朝人。”“周朝和南宋相隔多少年?”戴震又繼續問。老師掐指一算說:“大約有兩千年吧。”戴震問:“既然相隔得那麼遠,那朱熹又根據什麼做出那樣的判斷呢?”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但卻連聲讚歎說:“真了不起!”戴震在一生的治學過程中,就愛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
笨鳥要先飛
章學誠小時候很愚鈍,尤其是記憶力很差。在私塾裏讀書時,每天讀百把字的一段文章都感到很吃力,更不要說背誦較長的古文了。但他並不灰心,堅持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勤讀。他讀書仔細並有所取舍,每當讀到不滿意或者有疑問的地方就記下來,寫了一本本學習筆記,以備查閱參考。章學誠還經常向社會上的名流請教,和他們探討學問。如此經年累月,學識大有長進。他不僅精於古典,而且長於史論,最終,他成為了清代著名的曆史學家和思想家。
楊露禪學藝
楊露禪受到鄉裏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對楊露禪也不例外。不過,楊露禪偷師學藝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他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苦讀成大器
林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隻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牆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2000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讀書成癮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裏捧著一本書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閉目靜思
華羅庚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兒,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冒雪抄書
侯寶林隻上過三年小學,由於勤奮好學,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下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半個多月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癡書,吃書
張廣厚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複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複複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地反複翻書頁,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不叫念書,簡直是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