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這首具有樸素唯物論色彩而又積極進取人生觀的作品非常欣賞。他不僅自己喜愛這首詩,還經常把它寫下來贈給別人,以示鼓勵。譬如,1961年8月25日,他給因病休養的胡喬木寫信說:“曹操詩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詩宜讀。”1963年12月14日,在給林彪的信中又說:
“曹操有一首題名《龜雖壽》的詩,講長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來讀一讀,可以增強信心。”
毛澤東在閱讀《南史》時,讀到劉宋時光祿大夫劉鎮之30歲時曾得過一場大病,家人以為必死無疑,已置好棺材,不料不久病情好轉,最後活到90歲。史家對此評論道:“因此而言天道未易知也。”毛澤東至此以曹操《龜雖壽》批注道:“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並非天道不可知,全在人們的“養怡”而已,實乃“己可造命也”。毛澤東認為,這裏麵有唯物的因素。
毛澤東曾與他的保健醫生談起過這個問題,他說,曹操多年軍旅生涯不會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醫療條件也不會怎麼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運,活了65歲,該算是會養生的長壽老人囉。你們搞醫療的應該學學,不要使人養尊處優。隻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怎麼行?更不能小病大養。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麼補養藥品,我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主要是樂觀,心情開朗,鍛煉身體。
由此可見,毛澤東同誌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生死觀的。他認為,人有生必有死,生本身包含著死的萌芽,這是一對矛盾,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概莫例外。有些古代帝王妄想長生不老,千方百計尋找靈丹妙藥,這是唯心主義糊塗觀念。但是人又不能因此而悲觀消沉,不思進取,而是“己可造命”,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通過積極的養生、鍛煉,達到既健康又長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在有生之年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這充分表現出毛澤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的科學的人生觀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五、《登樓賦》有懷念故土之情
《登樓賦》情景交融、基調沉鬱悲涼,情深意專,表述了作者懷鄉之情、離亂之思、懷才不遇。作者抒發了他擁護統一和願為統一事業作貢獻的思想,也含有故土之思。
【簡介】
登樓賦
王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惻。循階除而不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毛澤東評點】
這篇賦好,作者抒發了他擁護統一和願為統一事業作貢獻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
——摘自楊建業《在毛主席身邊讀書——訪北京大學中文係講師蘆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報》
【鑒賞】
《登樓賦》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王粲所作。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郭縣西南)人。出身名門,祖父為漢朝王公,但幼年喪父,13歲時又值董卓之亂,漢末動蕩的社會對其影響很大,17歲時避居荊州,曆15年無所建樹。
後曹操大軍南下,王粲勸劉表之子劉琮歸曹,以此功受曹操重視,後參與政務。魏國建立以後,被拜為侍中。王粲為文,俊遠真摯,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創作成就最高。《登樓賦》寫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粲歸附曹操之前,正值避難荊州,久無建樹的時候。王粲才學過人,但長期沒有得到劉表的重視。所以,當他登上荊州城樓時,眺望鄉國,觸景生情,無限感慨,傾吐了一腔的懷鄉之情、離亂之思、懷才不遇之憤。這篇賦情景交融,基調沉鬱悲涼,情深意長。結構嚴整,環環相扣。
全文共三段,前段說荊州地區物阜民庶,雖然信美,但非吾土,不足以久留。緊接著轉入第二段,敘寫思鄉之情。最後抒寫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襯以眼前蕭瑟的暮景,更見其懷才不遇之情苦,幽憤之甚。起言登樓以消憂,結於下樓時愁憤塞胸,前呼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