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源遠流長的毛氏家族(2 / 2)

毛澤東的先祖在韶山務農,世代相傳,約有500年的曆史,經曆了明清兩朝,均未出過達官貴人,祖祖輩輩都是勤勞質樸的農民。從第一代到第六代,毛氏宗族都沒有固定的譜係。公元1737年,韶山毛氏第一次修了族譜,製定了從第七代開始的固定譜係: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公元1881年,毛氏家宗族第二次修訂族譜,因恐原訂族譜不夠,於是又續訂了20個:孝友傳家本,忠良振國光,起元敦聖學,風雅列明章。後來,毛氏宗族還修了兩次族譜,但都沒有再續訂。毛氏族從第七代開始,便嚴格按照上述族譜起名了。

毛氏宗族不但製定了嚴格的族譜,還製定了嚴格的家規。毛氏家規包括“家訓”和“家誡”兩個部分。家訓有十則:“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鄉鄰”、“教訓子孫”、“矜憐孤寡”、“婚姻隨宜”、“奮誌芸窗”、“勤勞本業”。家誡也有十則:誡“遊蕩”、誡“賭博”、誡“爭訟”、誡“攘竊”、誡“符法”、誡“酗酒”等等。這些家訓、家誡中修身正本的內容對於毛家子孫,包括毛澤東本人的道德修養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

從第一代祖先太華公算起,毛澤東是韶山毛氏的第20代子孫。毛澤東的曾祖父毛祖人,又名四端,是一個沉默寡言、勤勞忠厚的農民。他沒有念過書,主要靠種田、砍柴、賣力氣來維持全家的生活。他活了70歲,在毛澤東誕生的前幾個月去世,沒能看到自己的曾孫。他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德臣,次子翼臣。翼臣就是毛澤東的祖父。

毛澤東的祖父毛翼臣,名恩譜,字寅賓,也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公元1878年,他與哥哥德臣分家,從祖居地東茅塘搬到上屋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毛澤東故居”。毛翼臣一生清貧,常為生計無著而受煎熬,最後不得不將祖傳的部分家產典當出去,以濟家用。毛翼臣一生窮愁潦倒,58歲時辭世,當時毛澤東剛剛9歲。

毛翼臣去世後,葬於韶山滴水洞大石鼓。關於他的墳墓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1930年10月,國民黨一個連的士兵穿著便衣,在一個夜晚悄悄進入韶山滴水洞,要挖毛澤東的祖墳。因天黑,挖了三次均未找到。次日清晨,放牛人發現有人挖墳,便立即告訴了毛氏族人。毛氏族人與國民黨士兵進行了機智勇敢的鬥爭,並在深夜把毛翼臣的墓碑取下,掩埋在附近的虎歇坪大石鼓下,又把墳墓平掉,在上麵栽種了花草,還在旁邊修了幾座假墳。國民黨兵的陰謀未能得逞。1986年修路時,人們發現了這塊墓碑,後來才將這座墳墓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