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翼臣僅有一個兒子,就是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毛順生名貽昌,號良弼。與祖輩不同的是,他不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了。他上過幾年私塾,17歲開始當家理事。他身材高大,體魄強健,為人精明勤儉,善於經營家務。毛順生由父母作主,與湘鄉縣文芝儀之女成婚。
16歲時,為了清還父親所欠的債務,毛順生被迫外出當兵。那時軍隊發給當兵的餉銀,毛順生在軍中省吃儉用,把有數的錢積攢起來。軍旅生涯不僅使毛順生有了一部分積蓄,也使他開闊了眼界。一年多後,毛順生退伍回到家中,用當兵所得當本錢,做點小買賣。他很勤勞,又能精打細算,終於還清了債務。
那時他家裏僅有六七畝地。他帶著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歸,終年操勞。他常說:“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誰會盤算,誰就能過好日子;不會盤算的人,你給他金山銀山,也是空的!”
他把自家省吃儉用節餘下來的稻穀加工成白米,挑到集上去賣,有時也零售給窮苦的樵夫和手藝人。他還用碾碎的米糠喂豬,漸漸地攢了一筆錢,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產,自己耕種。這時,他家裏共有15畝地,年收稻穀60擔。當時全家有父親、妻子和澤東、澤民兩個兒子,加了他自己共5口人。父親去世後,又添了小兒子澤覃,還是5口人。5口人每年大約需要口糧35擔穀,還有25擔的結餘。這在韶山衝裏就算是比較寬裕的中等人家了。
毛順生繼續帶領全家勤奮勞動,省吃儉用,家裏的人都不讓吃閑飯。孩子年紀小的要幹點割豬草之類的輕活,大一些就要到地裏幹活了。他把每年吃剩的穀子,用作資本押進田產,收取利息錢,又兼做販運穀米和生豬的生意。毛順生販運穀米開始是小批量的,後來得到妻子文七妹娘家的貸款幫助,便成批地購進稻穀,加工銷售,並逐步由肩挑改為土車運送,直至雇船裝運,長途運到湘潭城裏,往外地銷售。家裏也開始雇工,先是雇短工,後來雇了一個長工,到冬天碾穀的時候,還再雇一個短工。
在這種家業發達的情況下,全家人也都必須照常幹活。除了做販穀和販豬的生意之外,毛順生還販賣耕牛。
於是他手裏的錢慢慢地多起來了,便又買了堂弟毛菊生的7畝水田,使田產增加到22畝,每年收稻穀約80擔。以後他又通過典進別人土地的方式,繼續積聚財富。慢慢地,他的資本增加到兩三千元。為了致富,毛順生還在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入了股,並經常與“祥順和”、“彭厚錫堂”等鋪店有商務往來。為了流通方便,他還取號“義順堂”,自己印了紙票周轉。同時,他也使用“吉春堂”的紙票。“吉春堂”是湘鄉大平坳一家大商號,這家大鋪號的老板姓趙,是文七妹哥哥文玉瑞的嶽父家,與毛順生有遠親關係,開著藥材、肉食、雜貨等幾個店鋪。收入多了以後,毛順生就想著改善居住條件。在去世的前兩年,他把父親手裏蓋的泥牆房子的茅草屋頂,改成了瓦片屋頂。在舊中國,靠自身奮鬥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自然對從小目睹這一切的毛澤東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