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勤儉而嚴厲的父親(2 / 2)

毛順生和大多數走上坡路的農民一樣,試圖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毛澤東小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後也幫父親記賬。特別是14歲至15歲大約兩年的時間內,他成天在地裏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幹活。在這段時間裏,毛澤東對父親的嚴厲感受很深,後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於是,犁、耙、栽、割,全套農活,毛澤東樣樣都在行,還常常跟長工爭勝,搶重活幹,養成了山區農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對農民的疾苦也體會很深。

毛澤東的母親篤信佛教,但他的父親不信鬼神不敬菩薩,他一心想的就是發家致富,對妻子和子女們的施舍行為非常不滿,甚至體罰和責罵毛澤東。家庭出現了矛盾,毛澤東認為其根源是父親不敬佛,導致思想分歧。因此,他和母親千方百計引導父親。韶山附近山林常有老虎出沒。有一天,毛順生到湘鄉辦事路過大石鼓又名虎歇坪的地方,碰上一隻凶猛的華南虎,毛順生一時嚇得六神無主,匍匐在地上向老虎做揖,心想:一定是過去不敬菩薩,老虎來懲罰了。於是他許諾:“小民再也不敢冒犯神佛,請虎大爺饒命。”說也奇怪,那隻老虎便走向山林的茅草叢中悄然穿行而去。從此毛順生開始敬神拜佛,但不太虔誠,總是在碰到困難時才臨時“抱佛腳”。

後來,毛澤東在保安的窯洞裏同來采訪他的美國記者斯諾回憶起這件事,感歎地說:“因為我母親虔誠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們灌輸宗教信仰,我們都因自己的父親不信佛而難過。我9歲時,就同我母親認真地議論過我父親缺少對佛菩薩的虔敬之心。從那以後,我們曾多次試圖改變他,但卻沒有成功。”

毛順生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同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人,一旦發現兒子的行為不合自己的準則,便用高壓手段來管教,父子衝突就不可避免。對毛澤東來說,這促成了他最初的反抗心理。

1906年的冬至,毛順生設酒席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吩咐13歲的毛澤東幫著招待客人。毛澤東不願意做這些事,父親生氣了,就罵他懶而無用,為子不孝。他當著客人反駁道:“‘父慈子孝’,隻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順生更加生氣,舉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門前的一口池塘邊,聲稱父親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親的勸說下,一場風波才得以平息。從此,毛澤東悟出一個直觀的道理:在壓力下如果溫順示弱,反會遭受更多的打罵,隻有用堅決反抗的辦法,才能保護自己。

毛澤東對父親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地抗婚了。14歲那年,毛順生給他包辦娶了個18歲的媳婦羅氏,實際上是為家裏添個勞力。毛澤東始終不承認這樁婚事,從未和她同居。父親也無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羅氏”作為毛澤東的原配妻子寫進毛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