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父親比較起來,給少年毛澤東影響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親。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勤勞、善良、賢慧的農村婦女。她於1867年生於湘鄉縣四都唐家屯的農民家庭。做姑娘時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們習慣於叫她文七妹。她在13歲被父母作主,許給比她小3歲的毛順生,18歲成親嫁到韶山衝。結婚後她生了兩個兒子,都夭亡了。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又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毛澤東。文七妹對毛澤東分外疼愛,唯恐他再像前兩個兒子那樣夭折,多方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護。滿月後,她把兒子抱到娘家後山建在大石頭上的小廟——“石觀音”廟叩拜神靈,並寄名石頭,希望孩子像岩石般堅硬,容易撫養。因為毛澤東是文七妹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小時大家便管他叫“石三伢子”。
另外,母親還讓毛澤東拜兒多女多的七舅母為幹娘,希望兒子能托她的福,健康成長。作母親的一片苦心於此可見。毛澤東長得也很像他母親,圓圓的臉龐,高高的前額,清亮的眼睛,看上去很有精神。後來,母親又生了兩個弟弟——毛澤民和毛澤覃,還生了兩個妹妹,但都沒活下來。為了彌補心靈上的創傷,她又收養了一個女兒毛澤健。
文七妹自幼勤勞、賢慧、性情溫厚,結婚後,又生養了這麼多的兒女,她便成了家裏最忙碌最辛苦的人,贍養老人,撫養兒女,服侍丈夫,操持家務,養雞喂豬,燒火做飯,鋤園種菜,樣樣活都要幹,事事都安排得有條有理,經常是起五更睡半夜。毛家家業的興旺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這個默默操勞的賢內助。
毛澤東的母親篤信佛教。毛澤東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響。1909年,毛澤東因為母親生病到南嶽朝山進香許過願。還經常和母親一起到附近的鳳凰山佛寺裏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菩薩像,也是依時按節燒香叩拜,從未間斷。同時,他們也拜天地,祭祖宗。1959年6月,毛澤東重返故居時,還指著堂屋正中擺過神龕的地方對工作人員風趣地說:“這就是我初一、十五工作過的地方!”
毛澤東的母親不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而且心地善良,樂於助人。遇到荒年,對於前來討飯的人,她總是給他們飯吃,而且每逢荒年旱月,她經常背著丈夫,悄悄送米接濟貧苦鄉親。她不僅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來影響自己的兒女,還十分支持兒女們幫助別人。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保安的窯洞裏同美國記者斯諾談到自己的母親時說:“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接濟別人。”
毛澤東在讀私塾時,也和同學們一樣自帶午飯。有一天,他打開媽媽給他帶的午飯正要吃,無意中看到同學黑伢子沒帶午飯,一問,才知道黑伢子家已經斷糧了。於是他就把自己帶的飯分給黑伢子吃。從這天起,澤東天天和黑伢子一起吃午飯。由於一個人的飯兩個人吃,毛澤東也吃不飽。每天放學到家,毛澤東一放下書包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廚房找飯吃。母親以為兒子午飯帶得太少,就給他換成了大碗,可誰知兒子放學後還是奔到廚房狼吞虎咽地弄飯吃。母親看到兒子的飯量如此神速地增長,感到莫名其妙,就問兒子:“你去上學讀書,又不是去幹什麼重活,為什麼反倒吃得下那麼多飯?”當兒子說明了原委,母親慈愛地說:“你這樣做是對的,隻是不該瞞著我,應當早些和我講清楚,我好用一個大點的籃子,每天給你帶兩份午飯,免得你們兩人都吃不飽。”從這天起,她便天天給兒子帶雙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