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挑著母親親手為他打點的行裝,離開了母親,告別了故鄉,踏上了求學之路。但是母親勤勞儉樸、溫厚善良的美德已經在他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9年後,正在省城長沙工作的毛澤東得到了母親病危的特急家信,立即晝夜兼程,奔回韶山。可是,當他趕到上屋場的時候,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弟弟毛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的時候,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聽了這句話,心如刀絞。那幾天,他伴著昏黃的油燈,守在母親的靈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1919年10月8日,他席地而坐,對著孤燈,寫了一篇哀慟的《祭母文》。文中寫道: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願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苟。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擘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
同時作靈聯兩幅: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春風南岸留暉遠;
秋雨韶山灑淚多。
不久,毛澤東給他的同學好友鄒蘊真寫信時,高度讚揚了母親敦厚誠實、勤勞儉樸的美德。信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利人的人,他母親屬於最後一種。
像千千萬萬個兒子對於自己的勞動父母一樣,毛澤東對於父母的懷念和深情始終沒有淡漠。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在舊居裏,他久久地凝望著父母親的照片,無限感慨地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是現在,他們就不會死了。父母得的都不是難醫的疾病,卻過早地去世了。第二天清晨,毛澤東踏著露水,爬山到父母墳前掃墓,深情地鞠躬,靜默良久。他對隨後趕來的人們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回到住所後,他又深情地對陪同人員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誌、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再回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