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勤勞·善良·好學(1 / 1)

毛澤東幼年大部分時間在湘鄉唐家外婆家度過。外婆家以務農為業,生活比較富裕。又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丁十分興旺。在一大群孫子孫女中,“根基不穩”的他得到外婆的格外寵愛。每天,他總與表兄弟們一起在大自然中嬉戲。

和大多數農村窮苦人家的孩子一樣,毛澤東從6歲起就開始幫助大人幹活了,和當地的農家子弟一樣開始放牛、拾糞、砍柴。到了13歲時,他便整天在田裏和大人一樣地幹。起先,他在家裏幫著掃地、放牛、打柴、種菜、挑水、喂豬、推穀、舂米等,後來,就到田裏從事犁田、插秧、收穀等勞動。毛澤東幹活很勤快。鋤禾的時候,人家鋤一兩遍,他鋤兩三遍,並且見草就拔。喂牛時,他經常用鐵篦子給牛梳毛,以防止牛毛裏長虱子。他把牛欄和豬舍都打掃得幹幹淨淨,他喂的牛和豬從不害病。此外,他還在屋後的山坡下開了一塊菜地,種出各種各樣的蔬菜。

毛澤東幹活還肯動腦筋,找竅門。玩耍,是兒童的天性。毛澤東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裏去啃莊稼,惹了亂子。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他把小夥伴分成兩班,一班負責放牛,另一班負責采野果、拾幹柴、割青草。到了一定的時候,再把牛拴起來,讓他們吃割好的青草,小夥伴們則集合起來,講有趣的故事,做開心的遊戲。這時候,毛澤東把采來的野果分給大家,有時還把分剩的野果或自己的那一份拋向空中,讓大家搶著玩。這樣,大家玩得很開心,牛也放好了,回家時還帶著一把幹柴,大人們見了也高興。

作為從小參加勞動的農家子弟,毛澤東對窮苦農民非常同情,經常去幫助他們。有一年秋收季節,農民把稻穀打下來攤在坪裏曬著。突然,天下起了大雨,農民們都忙著搶收自己家裏的穀子,而毛澤東卻先跑到一個佃戶大娘的家裏幫著她收穀子,然後才回去收自己家裏的。他父親生氣了,毛澤東卻說:“人家家裏很苦,還要交租,損失一點就不得了;我們家的穀子多的是,損失一些不大要緊”。

一個冬天的早晨,天下著雪,刮著風,天氣很冷,毛澤東去學校讀書。在路上,他看到一個窮苦青年,隻穿著一件單衣,冷得渾身打顫。他和這個青年說了幾句話,知道他實在是沒錢買衣服,就把自己身上的一件夾衣脫下來讓他穿上。

還有一個在韶山廣為流傳的故事。有一家姓毛的農民,是毛澤東家的鄰居,他把豬賣給了毛澤東的父親,過了六七天,父親叫毛澤東去把豬趕回來。這時候豬價已經漲了。毛澤東到了賣主家裏,賣主覺得吃了虧,說:“豬價漲了,我又喂了十多天,現在我是太吃虧了,豬不賣了。”通情達理的毛澤東十分理解賣主的心情,便說:“是呀!你又喂了十多天,還是說好了的那些錢,你當然不賣了。”於是,他便退掉了這樁買賣,空著手回到了家裏。

少年毛澤東不光關心、同情貧苦農民,還非常富於正義感,敢於打抱不平。當時,韶山有個叫毛承文的農民,敢於和地主豪紳對抗。因此,地主與封建族長勾結,給他扣上“破壞族規”的罪名,押進祠堂,準備懲罰。毛澤東知道後,立即與貧苦農民一起衝進祠堂與族長講理,迫使族長釋放了毛承文。

毛澤東熱愛勞動,也熱愛讀書。他在家裏除了勞動,就是看書,但這二者之間,往往也會產生矛盾。一天,毛順生讓毛澤東往田裏挑糞。挑了一會兒,父親看到田裏沒人幹活了,就到處去找。終於在一座古墳後的老樹下找到了兒子,見他兩手捧著書,正看得津津有味,兩隻空桶安安穩穩地放在身邊。毛順生不由得火冒三丈,質問兒子為什麼不好好幹活。

毛澤東指著扁擔兩頭的大糞桶說:“爹,我隻是歇會兒。從天亮起我已經挑了好幾擔了。”

“到底幾擔?”

“至少也有五六擔吧。”

“嗬,半天才挑五六擔。”

“那你說半天能挑幾擔?”

“二十,起碼也得十五。”

爭吵完後,毛順生和兒子回去吃午飯。到了下午5點鍾,毛順生到田裏一看,又不見了兒子的影子。父親生氣地跑過去,很快在古墳旁找到了兒子,又看到了上午那惱人的場麵:毛澤東端坐在那裏看手中的書,擔子擱在一旁。父親不由得又大發雷霆。

毛澤東卻從容不迫地說:“我會規規矩矩地幹活,但我也需要看書。我保證先幹活後看書。田裏的活幹完後,我總可以幹自己的事了吧。”

“可是,你才挑了幾擔就躲到這兒來看書?”

“來看書之前,你要我幹的我都完成了。”

“完成什麼了?”

“吃過午飯後,我已經挑了十五擔小糞。”

毛順生不由得目瞪口呆,半天挑十五擔糞是夠辛苦的,但兒子為了看書,卻提前幹完了,他還能說什麼呢。從此之後,毛澤東總是天天先幹完父親派給他的活,然後抓緊時間去讀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