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六年私塾生涯(1 / 2)

1902年的早春,剛剛過了元宵節,父親就把剛過8歲的毛澤東從唐家外祖父家接回韶山,送到離家不到200米的南岸鄒春培老師的私塾裏,接受啟蒙教育。

父親送毛澤東進私塾,是有他原因的。由於精明能幹,他的家業漸漸興旺發達起來,但由於讀書不多,總覺得差人一等。他看到嶽父文家有不少有文化的人,知書達理,說話做事就是和自己不一樣。更讓他傷腦筋的是在一樁柴山訟案中敗訴。本來是他自己有理,但由於識字不多,明明有理說不出來,而對方則引經據典,強詞奪理,說得頭頭是道。結果他由原告變成了被告,人家由被告變成了原告,眼睜睜地看著柴山判給了人家。於是,他深深地感到,沒有文化害死人。他痛下決心,一定要讓兒子讀書,也能引經據典,給自己爭口氣,再也不吃眼前虧。

鄒先生50多歲,他的私塾設在一座祠堂裏。開學的第一天,他把毛澤東領到東牆下的神龕前,神龕裏的大紅紙上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之位”。鄒先生說:“這是孔夫子的神位,從今天起,你每天早晨進來,都要對它作揖。以後,你就會文思發達,連中三元。”毛澤東照著鄒先生的話,對著神龕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鄒先生高興地對毛澤東的父親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父親忙說:“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隻要算得幾筆數,記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劄,就要得了。”

和別的私塾一樣,毛澤東在這裏讀書也是從讀《三字經》開始,繼而讀《論語》、《孟子》和《詩經》等。但毛澤東讀書和別的孩子不同,他讀書從來不讀出聲來。鄒先生要給他點書,他就說:“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點,省得費累。”鄒先生說:“你特地來讀書,不點書怎麼行?”毛澤東說:“你不要點,我都能背下來。”原來先生沒有點的書,他也能讀懂看會,因為他已經學會翻《康熙字典》了。

當時流行一種教學生練字的方法,叫“填紅蒙字”,就是先生寫出字樣來,在上麵蒙上一張半透明的紙,學生用毛筆照著字體填寫。但毛澤東不願填,他要自己放手寫。他寫得比一般學生照著填的還要好些。由於毛澤東天資聰穎,不須先生勞神,大家給他送了個諢號,就叫“省先生”。

毛澤東酷愛讀書,讀起書來廢寢忘食,十分刻苦。他不僅在私塾裏發奮讀書,在家裏也見縫插針地抽時間讀書。在家裏,他除了勞動,就是看書。夏天的夜晚,蚊子成群結隊,一點燈蚊子全被招來了。他就鑽進蚊帳裏,然後在床頭放一條凳,凳子上放一盞燈,把頭伸在帳子外麵看;冬天,屋裏很冷,看書越到深夜,屋裏越冷,他就把被子蒙在身上,躺在床上看。

從1904年到1910年,毛澤東先後轉學於韶山關公橋、橋頭灣、鍾家灣和井滲裏私塾,從師於毛詠生、周少希、毛宇居等幾位先生。在私塾裏,毛澤東還讀了《春秋公羊傳》、《左傳》等經史書籍。很多書,他不僅能背,還能默寫出來,同學們說他“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

學習的時候,他總是專心致誌,從不東遊西逛。作文課的時候,老師出的是“破題作文”,他總是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寫得又快又好,總是交頭卷,還常常教別人怎麼寫。

在私塾裏,毛澤東不僅熟讀經書,各門功課都完成得很好,而且還喜歡看中國古典小說。《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誌》、《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等他都讀過好幾遍。書中英雄豪傑的故事、精神和本領深深地震撼著、影響著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當時,私塾裏都不準學生看小說,因為小說是“雜書”。所以毛澤東起初總是偷著看,見老師來了,就把小說壓在課本下麵。時間一長,老師還是發覺了,就故意多點書,讓他背,但毛澤東都能背得出來。毛澤東後來回憶說,小時候,“我熟讀經書,可是不喜歡它們。我喜歡看的是中國的舊小說,特別是關於造反的故事。”他還說:“許多故事,我幾乎背得出,而且反複討論了許多次。關於這些故事,我們比村裏的老人知道得還要多些。他們也喜歡這些故事,常常和我們互相講述。我認為這些書大概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齡裏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