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這時,毛澤東與他父親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父親對毛澤東“找到什麼書就讀”很生氣,硬逼著他熟讀經書或在田間勞動,不容許他接觸任何宣揚叛逆思想的書籍。這使少年毛澤東非常反感。當時,毛福軒深知毛澤東的誌向和抱負,便瞞著毛澤東的父親把毛澤東介紹給賀嵐岡,並讓毛澤東在賀嵐岡辦的私塾裏讀書。
賀嵐岡雖然是清朝宣統年間的邑庠生(俗稱秀才),但他曾遊學江浙等地,閱讀過不少新書,特別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誌士撰寫的一些著作,使他的思想不斷得到飛躍。之後,他大力提倡辦新學,但在教育上堅持經學與新學相結合。賀嵐岡以前沒有和毛澤東打過交道,但他聽毛福軒說過毛澤東不少逸事,覺得這個還沒見過麵的“門生”與自己很投緣;見麵之後,果然發現毛澤東天資聰穎,抱有救國救民之誌,於是很快喜歡上了這個求知欲特別強的學生。毛澤東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特地帶來兩塊臘肉作進見之禮。賀嵐岡知道毛澤東生活艱苦,出來拜師求學又是瞞著父親,便推辭不受毛澤東的進見禮。不僅如此,賀嵐岡還安排毛澤東吃住在自己家裏,和自己的小兒子賀汝威同睡一床,讀書時同坐一桌,讓毛澤東處處感到“家庭”的溫暖。
賀嵐岡見毛澤東經書已讀得差不多了,就讓毛澤東讀《古文觀止》、《唐詩宋詞》這些書。讓毛澤東感到非常滿意的是,賀南鋼講解《古文觀止》裏的文章和《唐詩宋詞》裏的古詩不像韶山東茅塘立誌出鄉關那時許多私塾先生一樣,隻照本宣科,沒有新意,而是聯係現實進行講解。這使毛澤東既增長了知識,又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
1910年,父親打算把16歲的毛澤東送到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指望他能繼承家業,發家致富。但是,此時毛澤東的誌向已不在此,他的眼界也不僅囿於小小的韶山衝,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愛國思想,他要進一步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幹更大的事業。
這時,毛澤東的表兄王季範告訴他,湘鄉縣有一所新式學校,叫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在那裏可以學到新的知識。毛澤東聽說後,十分高興,決心前去求學。為了說服父親,他和母親商定,邀請舅舅、表兄和同族長老以及私塾老師來家勸說,終於使父親改變了主意,答應了他的要求。
1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自己背著行李,離開韶山,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去求學。臨行前,毛澤東想到就要離開千辛萬苦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就要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韶山衝,心中激動不已,便揮筆寫了一首言誌詩:
孩兒立誌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是根據日本著名僧人月性的《題壁》詩改寫而成的。原詩為:
男兒立誌出鄉關,
學若無成不複還,
埋骨何須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青山。
毛澤東改寫的詩,比原詩氣魄更加宏大,意蘊更加深刻,抒發了這個有誌少年發憤圖強的遠大抱負和四海為家的廣闊胸懷,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故鄉的美好感情和對父老鄉親的一片赤誠。毛澤東把改寫好的詩,夾在父親的賬簿裏,就挑著行李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