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辭別了父母弟妹,離開了故鄉韶山,一路上翻山越嶺,涉溪過河,經過了五十多裏路,在日落時分,終於來到了湘鄉縣城。他從湘鄉縣“望春門”出城,走下石梯,坐上渡船,過了漣水河,沿著高低不平的鵝卵石路前行,就看見右前方有一座樹木蔥蘢、風景秀麗的小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東台山。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就坐落在山麓附近。
在離學堂的不遠的地方,毛澤東找到了以前的塾師、當時在東山小學堂擔任修身教員的賀嵐岡。賀嵐岡聽說毛澤東的來意後,囑咐他說:“潤之,東山小學堂不收湘鄉以外的人,你報到時,要說是湘鄉坪裏衝(今一半屬於湘鄉,一半屬於韶山)人。不過,學堂已經開學好幾天了,我替你去找李堂長(即校長)說說話。”說罷,賀嵐岡就領著他往東山小學堂走去。
東山小學堂坐落在東台山下,重簷敞閣,畫棟雕梁,很像一座雄偉的寺廟;四周是長長的圓形青磚高牆,裏麵綠樹掩映,花木扶疏。少年毛澤東被這景色吸引住了,忍不住連聲叫好。走進學堂後,賀嵐岡就去找校長李元甫,向他介紹了毛澤東的情況。李元甫也是個倡導新學,以培育人才為己任的人,聽了介紹滿口答應,並當場出題對毛澤東進行補試。
一會兒,毛澤東就寫完了。李元甫接過毛澤東的試卷,隻見毛澤東以宏偉的氣魄和豪邁的語言,闡明了自己求學救國的誌願。李校長閱後,大加讚賞,高興地說:“我們學堂裏錄取了一名建國奇才!”
但賀嵐岡和毛澤東都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原來有一個教經學的張先生,不讚成破例招生。他的理由是名額已滿,東山高等小學堂又是公辦學堂,學費和夥食費都有津貼,一個學期隻需交一吊四百錢就行了。另外,還不知道他從哪裏打聽到毛澤東不是湘鄉人,而是湘潭人,擔心破這樣的例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有幾個先生附和張先生的意見。
為了這件事,兩方麵的人竟爭吵到一盞洋油燈都熬幹了。幸虧賀嵐岡事先聯絡了譚詠春等幾位先生,李元甫更是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後來李元甫、賀嵐岡、譚詠春三位先生以不錄取毛澤東就集體辭職抗議。李元甫拍著桌子說:“今天下午我看了毛生筆試寫的文章。我敢說,我們今天錄取的是一個棟梁之材!”見李元甫等3位先生態度堅決,其他幾位先生隻好同意錄取毛澤東。
第二天下午,學監正式通知毛澤東被錄取為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生,編在戌班,也就是第五班。這一天對毛澤東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天,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個土包子在這一天走進了洋學堂。”
東山學堂當時實行“新法教育”,教學內容上,西方“新學”較多,教學方法也比較求實、靈活。毛澤東學習刻苦認真,進步很快,學到了不少中外文學、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並能寫一手好古文,深得教員們的器重和賞識。他在東山學堂寫過《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作文。國文老師閱後批道:“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全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裏。”在東山學堂,毛澤東雖然深得教員們的器重和賞識,但他還是覺得壓抑。原來,盡管東山學堂是所新式學校,但在當時貧苦農民的孩子有幾個能上得起學?學校裏的學生大多是富戶人家的子弟。他們穿著當時很闊氣的服裝,而毛澤東經常穿著青土布的短褂子和褲子,隻有一套比較整齊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再加上湘潭、湘鄉兩縣雖然交界,但口音不大一樣。於是,很多同學都笑毛澤東是個“鄉巴佬”。但是毛澤東對此並未作直接的反抗,因為他有他的誌向和抱負。他來這裏是為了求學救國,而不是和人比穿著比口音的。他決心更加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為此,他寫成《詠蛙》一詩來表達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