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以天下興亡為己任(2 / 2)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在東山學堂裏,毛澤東的視野進一步開闊了,對國家大事也更加關心了。每天早上,學校裏都要集合點名。校長經常利用這個機會給學生們訓話,有時也講一些時事,很多內容都是關於中國日益貧弱、遭受列強欺侮的。毛澤東和同學們聽了,都很激憤。學校裏有幾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教員,也經常講起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日益富強和它與其他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野心。毛澤東聽了,更為中國的命運擔憂,更加深了對國家大事的思考。

在東山學堂裏,毛澤東自學的時間也增多了。他特別喜歡的是中國曆史,有時也讀外國的曆史和地理書籍,通過讀這些書,他對古今中外的事情了解得更多了,視野擴大了,思想更深邃了。對於近代人的作品,他特別喜歡改良主義思想家、維新運動的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他讀了又讀,對於其中的優秀文章,差不多都能背出來。他覺得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和著作切中時弊,談的都是救中國的問題,而且文筆犀利,一針見血,從內容到文體,都讓人感到十分新穎,給人以啟迪和教育。

從這時起,毛澤東開始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也更為深入地考慮國家的政治體製問題。他在讀了《新民叢報》第四號《新民說》第六節“論國家思想”後,在文章旁邊批注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也;憲法為人民所製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製之國家也,法令為君主所製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這段批注,清楚地反映出毛澤東對西方君主立憲製度的向往,和對封建專製製度的反對。

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讚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展的第一個梯階。梁啟超的《新民說》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了較長時期,他以後組織的新民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裏來的。

有一天,毛澤東見到同學蕭子日章(即後來的著名詩人蕭三)手裏拿著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就非常急迫地借過去看。書中拿破侖、彼得大帝、葉卡特琳娜女皇、惠靈頓、格蘭斯頓、盧梭、孟德斯鳩、華盛頓和林肯等人的傳記深深地吸引了他。這些世界偉人的曆史功績強烈地震撼著他的心,他多麼盼望中國也能出現這樣的偉人,來改變國家的命運,拯救國家的危亡。讀著,讀著,他禁不住用墨筆在書上圈畫起來。

過了幾天,毛澤東找到蕭三,深懷歉意地說:“對不住,我把書弄髒了。”蕭三打開一看,整冊書都用墨筆畫了許多圈點,華盛頓、拿破侖、彼得大帝等人的傳記處畫得最密。毛澤東讀書時的激動心情躍然紙上。看到毛澤東發憤讀書,憂國憂民的樣子,蕭三還能說什麼呢?

毛澤東無限感慨地說道:“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麗、印度的覆轍。你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而且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說:“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它富強、獨立起來,要有很長的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你看華盛頓經過了八年艱苦戰爭之後,才得到勝利,建立了美國。”這時候,毛澤東已逐漸地確立了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思想。於是,他在離開前,給自己取了一個言誌的筆名——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