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辛亥革命中的“躍躍欲試”者(2 / 2)

為了表示與腐敗無能、投降賣國的清政府的決裂,毛澤東倡議並和湘鄉中學的一個朋友首先剪掉了頭上的辮子。

當時,一般人頭上都有一根辮子。原來,中原人根本沒有留辮子的習俗。那是在清軍入關以後,以武力鎮壓的殘酷手段,強迫人們接受了這個習俗,並且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於是,人們頭上的辮子,便成了清王朝統治的象征之一,遭到了革命者和進步學生的深惡痛絕。毛澤東和他的好朋友不僅剪掉了自己頭上的辮子,而且也去剪別人的辮子,一共剪掉了十幾個人的辮子。其中有些是經過動員後自願剪掉的,有些則是被強行剪掉的。有些人本來說好了要剪掉辮子以表革命,但到了真要動手的時候,又猶豫不決,有的甚至收回成議。

於是,毛澤東和朋友們隻好替他代勞。在他聽到“哢嚓”一聲剪刀響時,腦袋後麵的“豬尾巴”已猝不及防地與發根分了家。這次剪辮子的行動,多少透露出毛澤東少年時代就具有的那種說到做到、果斷利索的行動風格。

因為剪辮子的事,毛澤東還和一個政法學堂的朋友發生了爭論。他們倆本來很要好,毛澤東就去說服他剪辮子,但這位朋友恰恰在這一點上很頑固。他引用古書上的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孝之始也。”這段話出自儒家經典《孝經》,意思是說,人身上的每一個部分,包括皮膚和頭發,都是父母所給予的,對於它們,絕對不能毀壞和損傷,這是“孝”的第一要義。毛澤東的這位朋友引經據典地說這段話,就是表示他的發辮絕不能隨意觸動。不僅如此,他還學著社會一些守舊思想嚴重的腔調,譏笑毛澤東和其他剪掉發辮的人為“假洋鬼子”。毛澤東和其他幾個反對蓄辮的同學,以無可辯駁的曆史事實和以理動人的說服教育,給他說明剪掉辮子的政治意義,終於使這位朋友心悅誠服地剪掉了頭上的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