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坎坷求學路(1 / 1)

1912年春,毛澤東走出兵營,結束了為時半年的軍旅生涯之後,決心繼續求學。但究竟要上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將來做什麼工作?他並沒有固定的想法,隻要對國家、對民族有利,學什麼,幹什麼都可以。

那時候,報紙上刊登著各類學校的招生廣告,有警官學校的,有政法學校的,有肥皂造學校的,有商業學校的。這些廣告對一般的青年確實富於吸引力。看著這些廣告,毛澤東想著當警官和法官可以伸張正義,當製造工程師可以富國利民,當經濟學家就能為國家經濟建設盡力。這樣,每校每次一元的報名費,他先後繳納了五六元。翻來覆去選擇的結果,他考取了甲種商業學校。尚未入學,他又看見了高等商業學校的廣告。廣告上說這所學校是省立的,課程設置先進,教師水平高,教學條件好。毛澤東懷著做一名“商業專家”的理想,向這所學校報了名,同時寫信告訴了家中的父親。父親向來讚成兒子經商,在毛澤東小時還曾打算送他到米店當學徒,接信後自然滿心歡喜,大力支持。

但新有新的難處。在這所時髦的高等商業學校裏,半數以上的課程都使用英語教學,教科書也是英文原本。和其他許多剛被錄取的新同學一樣,毛澤東的英文程度並不高,適應不了這裏的學習生活。他在入學一個月之後,便不得不離開這所學校。離開高等商業學校後,毛澤東繼續在報紙上的招生廣告中尋找適合於他的學校,結果他考取了湖南省立高等中學校(當年下半學期改名為湖南省立第一高等中學校)。發榜時,毛澤東名列第一。這所中學的校長符定一先生和教員們都很重視考取第一名的新生毛澤東,特別賞識他的文章,甚至懷疑應試的文章是不是他自己作的,因而再次進行了麵試。麵試的結果和上次考試一樣,毛澤東的文章的確作得很好。大家對毛澤東更加器重,要他一定要前來就學。

省立高等第一中學規模很大,在當時,是一所辦得較好的學校。毛澤東希望在這裏學得更多的知識。在這裏,毛澤東寫了不少作文,其中有一篇是《商鞅徙木立信論》。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在秦國推行變法,就在秦國都城的南門外豎了一根木樁,宣布誰能把它搬走,就賞他10兩金子。這根木樁很容易搬動,但賞金這麼多,剛開始誰也不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沒人敢去搬。商鞅見沒人響應,又宣布,誰能搬,賞金50兩。後來有一個膽大的人上前搬走了木樁,商鞅當即發給了他賞金。人們這才相信政府說話是算數的。商鞅隨即頒布新法,在全國推行。毛澤東在《商鞅徙木立信論》中,借用這一曆史故事,聯係當時的社會現實,緊緊圍繞“立信”二字,從立法的角度和法與民的關係上,論述了要取信於民,必須做到立法有利於民以及政府與人民必須有良好關係的道理,揭露了長期以來封建統治者失信於民和愚民政策的本質。他在文章的最後寫道:“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毛澤東這篇600字的短文,言簡意賅,文筆犀利,深得老師的賞識。國文教員柳潛閱後,稱讚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他給這篇作文打了100分,並在文題上方寫了“傳觀”二字。柳潛老師對毛澤東的作文除多處串圈外,還作了眉批和文末總評。他在批語中寫道,這篇文章“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他感歎:“曆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他讚揚這篇文章“有法律知識,是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歎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

毛澤東良好的國文基礎和高超的寫作能力很快就在學校傳開了。很多教師對毛澤東都很賞識,有一位國文老師還特此借給毛澤東一本《禦批通鑒輯覽》。這本書內容豐富,對毛澤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使他從中受到了不少教益。通過看這本書,他覺得自己讀書,獨立鑽研,也許比進學校更有益處。於是,他製訂了一個完全自修的讀書計劃。再加上這所學校的規則非常繁瑣,課程設置在毛澤東看來既膚淺又限製頗多,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因此,他在這所學校住了6個月便退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