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毛澤東離開湖南省立第一高等中學後,寄居在位於長沙城新安巷的湘鄉會館,開始了艱難而又充實的自學生活。長沙城內有一座著名的定王台。定王台並不很高,但台上有樓,也很壯觀。湖南省第一個圖書館就設立在這裏。它是清朝末年利用定王台的建築開辟,故又被稱為定王台圖書館。
圖書館的樓上為書庫,放置著各類中外書籍,樓下大廳是閱覽室,接待前來借閱的讀者。館內還有花園,園中有一個小小的金魚池。由於圖書館開辦時間不長,經常來看書的人並不很多,倒也顯得清靜雅致。
從住地湘鄉會館到定王台有3裏路遠,當時沒有公共汽車,毛澤東就步行來回。
每天圖書館一開門,便有一個身材高大、穿著樸素的年輕人文質彬彬地走進館裏,不聲不響地到書架上取了書,就靜靜地伏在閱覽桌前聚精會神地閱讀起來,直到關門的時間到了,才站起身來依依不舍地離去,天天如此,風雨無阻,從不間斷。這位青年,就是發憤自學的毛澤東。
當時,有一個管理員非常敬佩毛澤東的刻苦自學,後來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憶這段情況時說,那時候,我們圖書館每天早上一開門就“歡迎”毛澤東,因為他每天必到,也來得最早,而且在外麵等候多時了,每天下午關門,要"歡送"毛澤東,因為他走得最晚,不攆他,他還不走。
在圖書館學習,毛澤東十分刻苦,一坐就是一整天,隻有中午肚子餓了才到街上買點吃的。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毛澤東則說:他自己一到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嚐到了菜的味道,就拚命地吃”。圖書館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和報刊雜誌,就像一座知識的寶藏。毛澤東初進圖書館時,真是又驚又喜,恨不得一口氣把這些書全都讀完。什麼書他都找來讀,中國的經史子集,外國的文學、哲學、經濟學、曆史、地理書籍,他無所不看。特別使他大開眼界的是譯成中文的世界名著,如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赫胥黎的《天演論》、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和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民約論》等。另外,毛澤東在這裏還閱讀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藝作品。
這些書,毛澤東每閱讀一本,都覺得有新的內容、新的收獲、新的體會。在這裏,毛澤東如饑似渴地閱讀,深入細致地思考,並聯係社會實際,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受到了空前的啟示。
在湖南圖書館自修時期有一件事對毛澤東的影響非常大,就是在這裏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一張世界大地圖,這張世界大地圖叫做《世界坤輿大地圖》。
毛澤東從來沒有見過世界地圖。他知道世界很大,10歲時離家走3天沒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圖書館每天都要經過這張世界大地圖,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萬千。過去認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國被稱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從這張世界大地圖上毛澤東看到中國隻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圖上都看不到,甭說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別是,毛澤東從世界大地圖聯想到,世界那麼大,人也多得很。那麼多的人,他們都是在怎樣生活呢?從他親身經曆看他周圍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著統治,受著壓迫剝削。他認為這非常不合理,他認為應該改變。要改變就要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而這種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就要進行革命。在毛澤東的思想上,從青年的時候就樹立了消滅剝削,解放大眾,為人民謀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時候就想到,青年的責任重大,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獻自己全部的力量,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一幅世界大地圖,使18歲的毛澤東胸襟寬闊,立下鴻鵠大誌。
就這樣,毛澤東白天到圖書館看書,晚上回湘鄉會館寄宿,艱苦而清貧地度過了半年多的自修生活,學到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新知識。他自己也覺得這是他學習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