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是毛澤東讀書的一貫特點,在一師讀書時也不例外。他不拘泥於學校規定的幾本書,而是廣泛瀏覽他認為有用的各種書籍。毛澤東最喜歡的自然是中國曆史,但社會科學方麵的其他書籍,包括諸子百家、詩詞曲賦,稗史小說、近人文集和外國的哲學、經濟、文學書籍他也無不瀏覽。毛澤東讀的書實在太多了。他把有限的生活費都積攢起來買書,買不起新書,就到古舊書店和書攤上去買舊書。舊書中有殘缺的就細心地將它抄寫裱糊好。他的經濟實在太拮據了,即使舊書也買不了幾本,於是,就向老師和同學借閱。為了保存和查閱方便,書中的重要內容,也都摘抄下來,甚至整本摘抄。毛澤東的一個同學曾經借閱過他抄錄的7本西洋倫理學,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才看完。毛澤東抄書的功夫於此可見一斑。毛澤東不僅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刻苦認真,而且創造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他認為,在學習中,既要注重自己看書,獨立鑽研,獨立思考,也要注重討論和交流,這就是所謂的“勤學好問”。他特別強調,在研討學問時,要提倡說真話,反對說假話,既不要怕傷和氣“取同於君”,也不要怕丟麵子而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而是要暢所欲言,廣泛交流,通過討論使大家都取得“真知”、“真理”。為了這個目的,他和蔡和森、陳昌、張昆弟等同學在楊昌濟老師的指導下,於1915年上半年組織了課外哲學學習小組,開展討論,交流學習心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各科知識的關係上,毛澤東認為:“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遍而後專門。”他覺得“通為專之基,新為舊之基”。就是說各科知識都要具備,才能做專門的研究工作;在學習的順序上,應該是先學一般知識再學專門知識,先學中國的再學外國的。他還認為,在學習中,既要學習外國曆史,更要學習中國曆史;既要學習西洋科學,更要學習中華國學。他特別強調,讀曆史古籍,必須聯係現實,掌握要領,抓住重點。在積累知識的技巧上,毛澤東認為,學科多如繁星,知識浩於煙海,有誌之士應博覽廣學,日積月累。但僅有“博”還不能深入,還必須學得“精”。而要學得精,關鍵是要有條理,即把各種學問劃分為科,再在一科之中分出界、門、綱、屬、種,這樣就便於掌握了,而要學得既博且精,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對於恒的問題,毛澤東曾經寫過這樣一副對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