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分重視自學,認為自學能揚長避短,是獲得有用知識的有效方法。但是,毛澤東從不輕視教師的作用。他十分尊重老師,注意虛心向老師求教,聽取老師的意見,與很多老師建立了終生不渝的深厚情誼,從許多老師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言行中,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同楊昌濟、徐特立、方繼夏、王季範等老師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並從他們身上獲得了深刻的教益。其中對毛澤東影響最深,關係最為密切的是楊昌濟先生。
楊昌濟,又名楊懷中,因其世居長沙東麵的板倉,被人們稱為“板倉先生”。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外祖父出身進士,做過清朝國子監學錄。他曾在日本留學6年,在英國學習4年,並考察遊曆了德國、瑞士等國。回國後,他不滿於現實,立誌改造中國,便致力於教育事業,決心為國家培植人才。他在第一師範教倫理學、心理學、哲學等課程。楊先生學識淵博,作風正派。他的朋友和學生都認為他簡直是孔聖人再世,於是,大家都尊稱他為“孔夫子”。
楊先生外柔內剛,不善辭令。他初到一師上課時,還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那是一個新學期開始時,學生們議論紛紛,都說有一位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的優秀教師來給他們上課,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盼望快點見到這位聞名遐邇的人物。
上課的鈴響了,隻見一位五十開外的人慢慢地走進教室。他的臉色黧黑,眼睛小而深陷,說話也不靈便。上了講台,他掏出講義,一字一句地照著念,既不重複,又不講解,還讓大家討論。一堂課下來,學生們大失所望。這哪裏是講課呀,分明是念課。一個星期過去了,大家意見紛紛,各班班長召開聯席會議,一致要求校長敦促楊先生改進教學方法。
兩個星期後,楊先生的講課方式依舊。班長們再次聚會,有人建議幹脆要求校長辭退楊先生,若校長不同意,就舉行罷課。但也有人提出盡管楊先生說話欠流暢,但他寫的講義卻很有價值,同學們隻要閱讀他的講義就能解決問題,還是耐心地等到學期末再說。結果,不到兩個月,凡是聽過楊先生課的人,無一不稱讚他,敬重他。因為盡管他寡言少語,卻言簡意賅,正是孔子《論語》式的風格。不到一年,全校的學生都很歡迎他,長沙各學校也紛紛聘請他,甚至遠在嶽麓山腳下的中學也有他的一席之地。於是,這位“第一師範的孔夫子”便聞名長沙全城。
毛澤東對楊昌濟先生十分崇敬,常常去拜訪他,向他求教。
1916年的暑假期間,楊先生在板倉家中度假。一天,毛澤東冒著酷熱,從長沙城出發,步行12華裏,來到楊先生家中拜訪。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去板倉。他以極大的興趣參觀了楊先生的藏書,特別是楊先生所訂閱的新書報刊,並向楊先生請教了一些學術問題。
談話中,楊先生告訴他,距板倉40多裏路的地方,住著一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柳午亭先生,是一位體育運動的熱心倡導者和實踐者。那時,毛澤東非常熱衷於體育問題的研究,非常急切地想見到柳先生。於是,他便在第二天,請了一位農民帶路,前去拜訪柳先生,受到了柳先生的熱情接待,他們進行了廣泛的交談。後來,毛澤東懷著喜悅的心情向楊昌濟先生說,此行收獲頗豐,柳先生在體育的研究和實踐上都有很高的造詣,許多地方值得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