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國古代,有識之士就十分注意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在治學之道上,有一句流傳很久、影響很廣的一句古話,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1915年,毛澤東在給同學蕭子升的信中說,讀書,不但要善於讀死的書本,還要善於讀“活”的書本;不但要會讀有字之書,還要會讀“無字之書”。所謂“活”的書本,所謂“無字之書”,就是千姿百態的社會實際和社會實踐;就是千千萬萬個具有豐富的社會活動和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所謂讀“活”的書本,讀“無字之書”,就是要深入社會實際,參加社會活動,拜人民群眾為師,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他們的經驗。
為了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更好地掌握學到的知識,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期間,經常利用節假日和空餘時間,走出校門,到農村去,到人民群眾中去,進行社會調查,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了解各地的曆史沿革、地理概況、文物遺存、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同時也為了體驗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在搞社會調查時,毛澤東和他的夥伴們主要地采取了“遊學”的方式。遊學,是舊社會有誌讀書但經濟困難的學問人一種尋師求學的方式。其主要辦法,是遇到機關、學校、商店或有名望的人家,就作一副對聯,用紅紙寫好送去,求得一頓飽飯、一夜留宿或幾個賞錢;也有一些沒有出路的落魄文人,靠這種作對聯送人——“打秋風”的形式維持生計,其實質是一種變相的行乞。
在長沙求學時,毛澤東就當過好幾次“遊學先生”。
1917年7月中旬,毛澤東、蕭子升和準備回安化老家度暑假的同學蕭蔚然,從長沙動身,徒步遊曆了寧鄉、平江、瀏陽等5個縣,接觸了各方麵的人士。毛澤東和他的同伴們,身上不帶一文錢,全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去克服各種困難。
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渡江的路費問題。毛澤東一行出了長沙小西門,剛登上行程,滔滔湘江就橫在他們的麵前,攔住了他們的去路。怎麼辦?遊過去!毛澤東自幼練就了一身好水性,晚年尚能橫渡長江,一條湘江豈在話下!但同行者並不全會遊泳,況且他們都還帶著行李,弄濕了怎麼辦?隻有乘船了。
當時湘江上根本沒有橋梁,不會遊泳,隻能坐船。湘江上擺渡的小船來來往往,倒也方便,坐一次兩個銅板,收費也算便宜,但即使是這兩個銅板,毛澤東他們也拿不出來,因為他們身上一文錢也未帶,是地地道道的“遊學先生”。怎麼辦?他們商量了一下,先過去再說。
船剛靠岸,一群乘客便迫不及待地擁到船上。14個人登上船,船夫喊了聲“開船”,同時把手裏的長竹篙往岸上使勁一撐,小船便像離了弦的箭,轉眼間就到了江中央。這時候,船艙中走出一位端著盤子的姑娘,挨個向乘客收費。每位乘客兩個銅板,丟在盤子裏叮當作響。忽然,銅板落盤的叮當聲停止了,3個青年不好意思地站在姑娘的麵前,一臉的歉意。“很對不起,我們沒有錢。”
其中一個個子較高的的毛澤東歉意地說:“請你先帶我們過去,一個月後我們會加倍償還你們的。”
船夫抬頭打量了一下這幾個青年,聽他們的語氣倒是很懇切,但一個月後他們果真能付錢嗎,這麼多的乘客到哪裏去找他們呢?船夫就是靠收取渡船費生活。“不行,坐船必須付錢,不然的話,你們可以先留下一把雨傘!”
湖南的7月,高溫多雨,沒了雨傘怎麼走路呢?這時候,乘客中走出一位和藹的老人,願意代為這幾個學生付船費。雖已不欠船費,毛澤東卻和同伴們走到船夫麵前,客氣地說:“劃了大半天船,您一定很累了,請您休息一下,我們替您劃過去。”說著,他們就接過船夫手裏的長竹篙,使勁地劃起來。小船很快就到了彼岸。
上岸後,毛澤東和同學們很有禮貌地對船夫說了聲“謝謝,再見!”
克服了渡江難關,便是饑餓難關。這是經常性的難關,也是必須克服的難關。渡過湘江之後,他們走了一天的路,來到了一個山莊。山路邊,開著一爿小小的飲食店。這時候,大家才想起來一天都沒吃東西了,腳底也讓山路磨得打滿了泡。頓時,都覺得饑腸轆轆。毛澤東和同學們打聽到小店後麵的坡上,住著一位姓劉的紳士,清朝時作過翰林,後來告老還家。他對詩文很有造詣,家中生活也很富裕。於是,毛澤東和同學們便想了一個辦法——寫一首詩送給劉先生,用含蓄的語言表明來訪的目的。毛澤東和同學們很快寫好了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