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刻苦攻讀和社會實踐,毛澤東的胸懷更加廣闊了,誌向更加高遠了。他決心走救國救民的道路,自覺地擔負起曆史賦予這一代青年的重任。他在一首詩中滿懷豪情地寫道:“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毛澤東深知,要在有限的一生中,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首先必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1916年12月,他在致黎錦熙的信中曾談到德、智、體三者的關係。他提出,“德、智所寓,不外乎身”,“一旦身不存,德、智則隨之而隳矣”!就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和智慧,都是建立在身體這個客觀物質基礎之上的,一旦身體不複存在,品德和智慧便無從談起。他還說過,體育在德、智、體三育中“占第一之位置”。他強調:“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正是出於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毛澤東從青年時起就十分注意體育鍛煉,並且持之以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他日後擔負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繁重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毛澤東在後來所說的,體育鍛煉“對於增強我的體格大概很有幫助。我後來在華南多次往返行軍中,從江西到西北的長征中,特別需要這樣的體格”。
毛澤東的體育鍛煉涉及到很多方麵,采取過很多形式。首先是野遊。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經常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廣闊的天地,既接觸了社會,學到了學校裏學不到的知識,又開闊了胸懷,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魄,鍛煉了毅力。
1917年9月16日,是個星期天,毛澤東與張昆弟、彭則厚從學校出發,過河到灣市,然後沿鐵路步行。
湖南的9月,仍然是酷熱未退,暑氣逼人。3個好同學結伴而行,汗流浹背,走了10餘裏,在鐵路旁的小茶店潤了潤嗓子,又繼續前行近20裏,才在一個飯店吃飯休息。一上午的徒步旅行,使大家胃口大開,一頓飯竟吃掉5大碗飯,5碗小菜。午飯後稍事休息,又繼續前行十七八裏,日落時分,到達目的地昭山腳下。
昭山是一座秀麗的山,湘水清臨其下,高峰秀立其上。山上有一座寺廟,叫做昭山寺。寺內有三四個和尚,鬆柏森森,鍾聲悠悠,香煙嫋嫋,佛燈閃爍,非常玄妙優雅。毛澤東一行三人從後攀石頭台階上山,來到昭山寺,希望和尚能讓他們留宿山寺。和尚起初不肯答應,他們三人便打算在樹叢中露宿。後來和尚突發慈悲,允許他們在寺內借宿,他們心中十分欣喜,整整一天中近50裏跋涉的疲勞竟消除怠盡。
晚飯後,他們三人一起從山正麵跑下,到湘江去遊泳。遊了一會,大家盤腿坐在沙灘上,交談著一天來的收獲和體會,隻覺得涼風習習,水波聲聲,心中感到無比的愜意。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他們才有說有笑地往山寺走去。隻見在星光的照耀下,山頂樹色蒼濃,隱隱地透出一股勃勃的生機,正像他們這些將要走向社會的青年。不知不覺,大家進了昭山寺,和尚把他們領進客房。客房外有一座小樓,涼風送爽,角鈴叮當。毛澤東一行三人全無倦意,到樓上說說笑笑,直到深夜。
除了遠足之外,郊遊簡便易行,更是毛澤東經常性的運動項目。毛澤東曾經組織過一個“星期同樂會”。每逢星期日,他就邀集一批朋友到長沙郊外的金盆嶺、銀盆嶺、猴子石等地去散步。在中秋之夜,他和朋友們還坐上劃子,繞著水陸洲,在湘江中流賞月,吟詩作賦,流連忘返,直到深夜。毛澤東還特別喜歡爬山,認為這不僅能擴大肺活量,增強體魄,更能激發他攀登不止,蓬勃向上的精神。長沙湘江對岸嶽麓山是毛澤東經常去的地方。嶽麓山挺拔奇秀,麵臨湘江,攀登其上,令人心曠神怡,有離垢脫俗之感。山上有一條對聯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種意境。對聯是: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
有一年,整整一個暑假,毛澤東和蔡和森、張昆弟三人都住在嶽麓山上,在山頂愛晚亭讀書、休養。每當曙光初露,他們就在山上打坐,然後下山到水塘或河裏去洗冷水澡。為了鍛煉體魄,他們常赤著身體在烈日下,在狂風裏,在大雨中,接受風雨和陽光的洗禮。毛澤東把這些活動稱為“日浴”、“風浴”、“雨浴”。他們還對著樹木大聲演講,或朗誦古代詩詞,有時又迎著大風大聲呼喊。這些都是為了“練嗓子”。也許毛澤東那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嗓音就是那時練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