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浴”、“風浴”、“雨浴”,是毛澤東與其同學好友們實施的特殊鍛煉項目。遊泳以後,光著身子躺在沙灘上,讓太陽曝曬,稱之為“日浴”。任憑狂風大作,立於其中,這就是“風浴”。而“雨浴”,據周士釗回憶說,下雨時脫了衣服跑到雨中去淋,稱之為“雨浴”。狂風暴雨時,他脫去外衣,讓大雨澆淋。雷鳴電閃的夜晚,他頂著風雨爬上嶽麓山頂,然後又從山上跑下來。
有一次,湖南一師開運動會,忽然大雨傾盆,同學們都爭著向屋裏跑,唯有毛澤東站在那裏毫不在乎,任憑大雨淋澆。待大家走盡後,他才從容地回到了教室。雖然全身已經淋得像個“落湯雞”,但毛澤東精神抖擻,高興地說:“好雨,好雨,淋得真痛快!”還自豪地說:“我們年輕人,就是應該提倡這種精神,這就叫做‘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張昆弟曾在日記中記述了他們1917年9月23日在山中的活動和感受。他寫道:“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側上嶽麓,沿山脊嶽麓山愛晚亭而行,至書院後下山。涼風大發,空氣清爽。空氣浴,大風浴,胸襟洞澈,曠然有遠俗之慨。歸時十一點鍾矣。”
這一個暑假,毛澤東與蔡和森、張昆弟住在嶽麓山愛晚亭裏,各自隻帶著一條毛巾、一把雨傘和隨身的衣服,每天隻吃蠶豆飯一頓,既廢朝食,也不晚餐。既鍛煉了身體的耐力,也節約了開支。每天除了鍛煉身體之外,就是讀書、看報以及談論和思考問題。夜幕降臨,百鳥歸巢之後,便是他們談論國家大事的高潮。直到夜深之後,他們才各自在草地上找一塊地方露宿。睡覺時,他們彼此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保持空氣的清新。這個習慣,他們一直堅持了很久。回到學校後,他們就在操場上露宿,直到寒霜降臨。
毛澤東鍛煉身體的同時,十分注意鍛煉意誌和膽量。那是盛夏的一個夜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嶽麓山下的蔡和森家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蔡母在家一聽,心頓時提到了嗓子眼上——這個時候來人,準是有什麼急事!她連忙去開門。門開了,外麵閃進一個人來,頭發和衣服都沾到了身上,渾身濕漉漉的,腳底下一會兒就流了一大灘水。蔡母定睛一看,來人正是毛澤東。在這電閃雷鳴之夜,他頂狂風、冒大雨,獨自一人爬上嶽麓山頂,又從山頂跑下,來到蔡和森家。蔡母忙問出了什麼事?毛澤東不慌不忙地說,他這是為了體會《書經》上寫的“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意味,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毅力和膽量。1917年6月,湖南一師開展了一次人物互選活動,包括德智體三個方麵。400多學生中遴選出了34人,毛澤東得票最多。其中“膽識”一項,為毛澤東所獨有,評語是“冒險進取,警備非常”。
遊泳是毛澤東一生喜愛的體育活動。他認為,遊泳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鍛煉意誌。在一師求學期間,他經常和同學們去暢遊湘江。毛澤東特別喜歡和蔡和森、張昆弟一道在湘江遊泳,有時候一遊就是一整天,遊泳完畢就到嶽麓山下蔡和森家中聚會,這時已是將近黃昏。3個好朋友吃過晚飯,躺在床上,暢談到深夜。
毛澤東的同學羅學瓚的身體素質很好,就是不會遊泳。毛澤東就耐心地勸他、悉心地教他。在毛澤東等人的影響下,羅學瓚認真學習,進步很快,並深深地愛上了這項運動。有一次,時已深秋,風大水涼,好多人都說不能再去遊泳,但是毛澤東和羅學瓚他們全然不顧這些,堅持要往水陸洲頭泅遊。羅學瓚在日記中說,他們下水並不覺得冷,上岸也不見病。通過遊泳,他深深感到,遊泳能夠堅固皮膚,增進血液,擴充肺腑,增加氣力,確實是一項最有益處的運動。到了10月上旬,天氣就更涼了,羅學瓚因為洗冷水澡著了涼,身痛頭昏,好幾天吃不下飯,也不便活動。等他身體一痊愈,毛澤東就邀他到湘江去遊泳,遊完後周身覺得十分暢快。
1918年的3月,春寒料峭,涼意侵人,大家的身上都還穿著鼓鼓囊囊的棉衣。這時,上海《教育》雜誌主編李石岑應邀來第一師範講演。李先生既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學者,又是一位遊泳專家。李先生講演之後,毛澤東就請他到湘江現場教授遊泳技術。到了橘子洲頭,李先生作示範動作之後,毛澤東便帶著三十多個人一鼓作氣地跳下水去,一下子遊了三四十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