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一九一零年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2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時代背景

1910年初秋,年僅17歲的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到離家25公裏外的湘鄉縣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繼續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青年時代寫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原詩為“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詩在日本影響甚大,傳人中國後也廣為流行。

注釋

1西鄉隆盛:1827年1月23日生於薩摩藩(今鹿兒島縣)。自幼受嚴格武士訓練。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府末期)活躍的政治家,明治維新的領導人。通稱吉之助,號南洲。薩摩藩出身,生於下級藩士家庭。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2桑梓:是指故鄉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在孟廟亞聖殿東側就有這麼兩棵古老的樹,桑樹和梓樹,據說是孟母當年種下的,孟母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有見識,善於教子的偉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順和尊重母親,在他周遊列國期間,不管身在何地,總會想起故鄉的桑樹和梓樹,想起母親。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譯文

您的孩兒我立下偉大的誌向,

要離開家鄉,外出求學,

如果不能成名,便不返回故鄉。

人生一世,何必要固守家鄉,

可以埋骨的青山到處都有。

賞析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不僅在詩詞創作上獨領風騷,令“千古詩人共折腰”,而且在巧用曆代詩詞妙句上,也是超古冠今的高手。他對曆代許多詩詞,能倒背如流,在各種場合的談話和行文中,信手拈來,使之大為生色,巧妙地說明問題,自然、含蓄而又灑脫地表達思想感情,令人拍手叫絕。毛澤東對曆代詩詞的古為今用,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以上這首詩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此詩中“孩兒”原為“男兒”,“誓不還”原為“死不還”,其餘的都是西鄉隆盛的原詩。這樣一改,既恰當地表現出他的身份,又很鮮明地抒寫了他外出求學的堅強決心,讀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從少年時代起就一心求學、胸懷四方的誌向、決心和意誌。

毛澤東初來上海,是1920年4月,他一見到陳獨秀就把自己十年前改寫的這首詩背誦了一遍。精於詩詞的陳獨秀聽後,麵露驚喜之色,連聲稱讚:“銳氣十足,真是好詩!”由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第1卷第5號就刊載了此詩。

七古 詠蛙

一九一零年

獨坐池塘如虎踞1,綠蔭樹下養精神2。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時代背景

這是毛澤東在湘鄉縣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就讀時寫的一首言誌詩。毛澤東從8歲起進私塾讀書,讀的是“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他後來說他在私塾裏沒有學到什麼有用的知識,他收獲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讀舊小說,特別是那些“造反的故事”,如《水滸》《三國演義》等。13歲時,毛澤東輟學回家幫父親幹農活。毛澤東非常渴望繼續他的學業,在這個問題上,他與父親的爭吵在1910年達到了頂點。父親打算讓毛澤東到湘潭縣城的一家米店當學徒,但毛澤東卻渴望到一所新式學堂讀書,父親對他的想法置之一笑,這深深刺傷了毛澤東。在湘潭當了半年學徒之後,毛澤東背著父親從親戚朋友處東籌西借,為繼續求學作好了準備。就這樣,毛澤東從偏僻的韶山來到地處繁華鬧市的新式學校東山小學,強烈的反差給毛澤東以巨大的心理衝擊。同學中大多是富家闊少,衣著講究,舉止文雅。而毛澤東通常是身著破舊的短衣和褲子,而且他來自外鄉,年齡也比其他同學大6歲。這個“新來的鄉巴佬”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嘲笑和敵視。但這種自卑不但沒有使他沮喪,卻更加激發了他宏偉的抱負和奮發向上的勇氣。

注釋

1虎踞:這裏是指蹲伏池塘的青蛙

2養精神:爭分奪秒地學習知識,進而掌握現代文明,從中尋找實現自己雄才大略的途徑。

譯文

塘前樹下,

青蛙獨自如龍盤虎踞,

體態雖小,

但也有自己的威嚴。

在我的麵前,

我不開口,

你們誰敢說話作聲。

賞析

清政府於一九零九年夏天下令廢除科舉製度,興辦新式學校。湘鄉創辦了許多“洋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堂算是全縣的“最高學府”了。

東山學堂背山麵水,院內便河環繞,草木青蔥,蛙聲不絕,素來熱愛山水的毛澤東為之怦然心動,用輕鬆而充滿情趣的筆墨,寫下了這首理趣兼備、生動傳神的詠誌詩。通過一隻小小的青蛙,表現出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懷和壯懷激烈的宏大抱負,小中見大。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一隻以靜待動、虎虎有生氣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麵前。詩人發現了青蛙身上的“虎氣”豪氣。“獨坐池塘”,把青蛙那種萬蟲之主的英雄氣概刻畫得入木三分。“虎踞”池塘邊,頭頂綠蔭修身養性,一種強大的等待著噴薄而發的精神力量正在靜悄悄地積蓄著,抒發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負。雖然當時的毛澤東被看作“鄉巴佬”,但他充滿自信,覺得自己要比那些錦衣紈絝的富家子弟有誌氣得多。毛澤東把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在東山學堂就讀的機會看作是他“養精神”的大好時機。他爭分奪秒地吮吸著現代文明的乳汁,從中尋找實現自己雄才大略的途徑。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由靜到動,將詩人“萬裏江山我為主”的宏大誌向表現得淋漓盡致。別看“我”此刻蹲在池塘邊默然無一聲,但當春天到來時,“我”若不叫別的蟲兒都還不敢作聲。將詩人天下無敵的英雄豪氣推向了高潮,恰如其分地抒發了少年毛澤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

五古① 挽易昌陶②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③思君深 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④友 悲歎有餘⑤哀

衡陽雁聲徹⑥ 湘濱春溜⑦回 感物念所歡⑧ 躑躅南城隈⑨

城隈草萋萋⑩ 涔淚侵雙題11 采采餘孤景12 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養13遊 零落匪所思14 永決15從今始 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 汗漫東皋16上 冉冉17望君來 握手珠眶漲18

關山騫驥足19 飛飆20拂靈帳 我懷鬱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21 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22 北山盡仇怨23

蕩滌誰家子24 安得辭浮賤25 子期竟早亡26 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 朱華26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 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28杯酒 慘淡看銘旌29 惆悵30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31

時代背景

易昌陶,名詠畦,湖南衡山人。是毛澤東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班同學。1915年3月病死家中,5月23日學校為他開追悼會。毛澤東在致湘生(生平不詳)信中說:“同學易昌陶君病死,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詩,乞為斧正。”《五古 挽易昌陶》就是毛澤東追憶該好友的悼亡詩。

注釋

①五古:五言古體詩的簡稱。每句五個字,句數不限,通常偶句押韻,首句可押不押,不像五律那樣講究平仄和對偶。

②挽易昌陶:悼念易昌陶。易昌陶死後,毛澤東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易昌陶“工書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並抄錄了這首詩寄上。易昌陶,字詠畦(qí),湖南省衡山人,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的同班同學與摯友。1915年3月,易昌陶在家中逝。同年5月23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為他開追悼會,毛澤東含悲忍淚,寫了這挽詩。

③去去:越去越遠。宋代柳永《雨霖鈴》詞:“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④愁殺芳年:愁殺,極言悲愁之甚。芳年:青春少年。

⑤餘:多。

⑥衡陽雁聲徹:衡陽回雁峰雁鳴聲響徹雲霄。相傳衡陽有回雁峰,秋天北雁南來即到此為止,春天返回北方。

⑦春溜:春水。溜(liù):迅速的水流。

⑧感物念所歡:物,事物。這裏指秋雁春水。歡:古代女子對所戀男子的愛稱,這裏指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