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躑躅南城隈: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樣子。南城隈:南城牆拐彎的地方。隈(wēi):彎曲的地方。
⑩萋萋:草長得茂盛繁密的樣子。唐代崔顥(hào)《黃鶴樓》詩:“芳草萋萋鸚鵡洲。”
11涔淚侵雙題:涔(cén),淚落不止的樣子。侵雙題:浸濕了兩頰。侵:通“浸”,浸濕。雙題:雙頰。題:額頭。
12采采餘孤景:采采,眾多的樣子。《詩經 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蒹葭采采。”孤景,孤影。景:同“影”。作者自指。
13沆養(hàng yàng):義同“汪洋”,水深廣的樣子。左思《吳都賦》:“灝(hòng)溶洗濟,莫測其深,莫究其廣。”
14零落匪所思:零落,原指草木凋落,這裏比喻人的死亡。匪所思:不是所能想到的。匪:同“非”。
15永訣:永別。
16汗漫東皋:汗漫,本指漫無邊際的樣子,這裏指漫步。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她。
17冉冉:慢慢前進的樣子。
18漲:擴大。
19關山蹇驥足:關山,關和山,比喻命運的險阻和困苦。蹇(jiǎn):本指跛足,這裏行走艱難。驥(jì)足:良馬,這裏比喻俊逸之才。
20飆(biǎo):疾風。
21列嶂青且茜:列嶂(zhàng),並立如屏障的群山。茜(qiàn):草茂盛的樣子。
22島夷:指日本帝國主義者。
23北山盡仇怨:北方群山之間盡是仇視我們的冤敵,這裏指沙皇俄國。
24蕩滌誰氏子:蕩滌,衝洗,這裏指趕走侵略者。誰氏子:誰家子。
25浮賤:對自己謙卑的說法。
26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鍾子期竟然早早地去世了,俞伯牙由於失去了知音,從此不再彈琴。子期:鍾子期,春秋時楚國人,精通音律。傳說琴藝精湛的伯牙撫琴,琴聲中舍有高山流水的意境,子期一聽就心領神會,成為伯牙的知音。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沒有知音,便將琴摔斷了,不再撫琴。牙琴:伯牙的琴。牙:俞伯牙。作者在這裏把易昌陶比為鍾子期,自喻為俞伯牙,意即易昌陶是自己的知音、摯友。
27朱華:紅花。
28薦:獻,進。
29銘旌(jīng):豎在靈柩前以表記死者姓名的旗幡(fan)。
30惆悵(ch6u chang):情懷傷感的樣子。
31泓(hong):水深的樣子,比喻情深。
譯文
我對你的思念越來越深,而你卻不再回來。
這讓青春少年的朋友充滿了悲愁和哀傷。
衡陽的天空中,大雁的鳴叫響徹天際,
湘江的春水又開始了奔流。
睹物思人,
讓我在南城牆的拐角處一次次徘徊不前。
那裏的草長得茂盛繁密,
就如同淚水漣漣,浸濕了我的臉頰。
日薄西山,芸芸眾生中,隻留下你的影子,
本來期待著與你一起暢遊五湖四海,
但卻沒有料到你英年早逝。
一想到“永訣”,
自己就會在半夜裏驚醒,心情更加沉痛。
由於思念和悲傷所致,
夜裏常無目的地逡巡於田埂之上,
恍惚中好像看見亡友慢慢地走過來,
然而無奈路途遙遠,關山牽絆。
我滿懷憂鬱,在群山中放聲歌唱。
望著茂密繁盛的群山,我希望能為國家分憂。
趕走日本和俄國的侵略者,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由於鍾子期的早早去世,失去知音的俞伯牙從此不再彈琴。
失去你的我,今後的日子有誰能來陪我度過呢?
在你的靈位前,向你進一杯酒,
就讓深深的江水來寄托我對你的哀思吧。
賞析
《五古 挽易昌陶》最早發表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編印的《易君詠畦追悼錄》,後正式發表於1990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該詩已顯示出毛澤東學生時代詩詞創作的深厚功底和傑出才華。
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詩。作者時摯友早逝的痛惜、悲傷之情,憂國憂民的報國情懷,改造舊世界的遠大誌向溢於言表。
全詩共40句,從作者所流露的感情脈絡和用韻情況看,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思念亡友的極度愁苦(開頭至“躑躅南城隈”)。“去去”是說易昌陶去世了,而且越去越遠,接著連用兩個“思”字,表明作者的深切思念之情。“愁殺”、“悲歎均表達了因朋友英年早逝而產生的無限憂傷和哀思。接下來寫睹物思人。“衡陽雁聲”如故,“湘濱春溜”依舊,可是已物是人非。從前是兩人歡欣與共,現在作者隻能孤獨地徘徊於城牆下。思念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第二部分寫與摯友永訣的複雜心情(“城隈草萋萋”至“午夜驚鳴雞”)。摯友死後,作者傷心流淚,詩中以“采采”、“日落”之景物襯托“孤景”,極言痛失摯友後的哀傷之情。失去摯友本已哀傷,何況自己與亡友還有一番宏大的遊覽計劃沒有付諸實踐。一想到“永訣”,自己就會在半夜裏驚醒,心情更加沉痛。痛惜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第三部分寫對摯友生前遭際的極度悲憤(“鳴雞一聲唱”至“放歌倚列嶂”)。由於思念和悲傷所致,夜裏常無目的地遊於田野之上,恍惚中好像看見亡友慢慢地走過來。抒情主人公失去了實現共同理想的摯友,對亡友心懷如焚,隻有通過“放聲”來排解心中的悲痛。悲歎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第四部分追憶與亡友濟世報國的共同理想(“列嶂青且茜”至“牙琴從此絕”),接下來作者具體抒寫他們共同的理想——蕩滌侵略中國的敵人。為實現這一理想,抒情主人公並沒有以他們的“浮賤”相推辭,從而使詩人的悲痛注入了深厚的內容,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抒情主人公以曆史上的鍾子期喻指亡友,以伯牙比自己,說明他們之間的友誼之深,而“朱華春不榮”又最使人傷情。勵誌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第五部分寫祭奠亡友時的無限惆悵(“琴絕最傷情”至結束)。抒情主人公發出了今後的許多日子還有誰能與我共度的感歎,悲痛之情,十分感人。可是人死不能複生,無奈隻能以薦酒、看銘旌的方式寄托哀思。最後,抒情主人公以深沉的江水襯托,使這種感情更加鮮明感人。祭奠是這一部分的主旨。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以回環往複,層層深入的藝術手法,表達抒情主人公對摯友英年早逝的痛惜和思念之情。
低回沉鬱的意蘊與昂揚豪放的風格高度統一,是這首挽詩的另一個特點。全詩在沉痛的哀思中透露出一股陽剛之氣和報國豪情。抒情主人公倚群山、試長劍的報國之誌,獻身之氣,堪稱那一時代先進青年的代表。
四言詩 題《明恥篇》
一九一五年五月
五月七日1,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時代背景
“五月七日,民國大恥”是針對1915年5月7日。日本為獨占中國,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五項二十一條秘密條款,5月7日是日本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的最後要求答複日期。消息傳出,舉國上下群情激憤,皆認為中國之奇恥大辱。我中華學子也奮力疾呼,當時身在第一師範的毛澤東懷著滿腔憂憤寫下了這篇題誌詩!
注釋
1五月七日:1915年5月7日,袁世凱賣國政府答複日本“二十一條”的最後要求答複日期。
譯文一九一五年的五月七日,
袁世凱承認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
於是這一天成為國家的“國恥紀念日”。
我們要用什麼來報仇呢?
就是要靠我們這些莘莘學子的刻苦努力來創造未來。
賞析
“五月七日”四字能讓人馬上想到國恥日,可以說同時也點出了事件。
1915年5月7日,袁世凱為了當皇帝,寧肯賣國求榮,竟然答應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這一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恥辱。對於這一個生死存亡的曆史事件,詩人憂國憂民,心焦如焚。
該詩首句既寫出國恥事件發生的時間,接用“奇恥”二字說明事件的性質。何謂“民國”,民國名存實亡,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行者所創建的中華民國已經被北洋軍閥、被袁世凱竊為已有,這對於“民國”來說不僅是恥辱,而且也是嘲諷。
第二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這與他四年後寫的“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以及他後來詩詞中寫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在情感上和氣魄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