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敗以後到長征以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也是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時期,也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發展期,毛澤東的詩詞創作出現了第一個高潮。毛澤東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是短小的詞,主要內容是表現革命鬥爭和革命戰爭,初步顯示出毛澤東詩詞作為中國革命史詩的性質。其中有反映黨內右傾機會主義者葬送了大革命的前途,為革命前途擔憂而充滿蒼涼心情的《黃鶴樓》;也有反映“革命失敗得到慘痛教訓,於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創建紅軍新時期”的《秋收起義》、《井岡山》、《蔣桂戰爭》、《重陽》、《元旦》、《廣昌路上》、《從汀州向長沙》;有反映粉碎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圍剿”的《反第一次大“圍剿”》、《反第二次大“圍剿”》;有反映在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前夕,中央蘇區麵臨嚴峻考驗,毛澤東此時又正受到“左”傾路線的排擠,然而,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大柏地》、《會昌》。
菩薩蠻 黃鶴樓1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國2,沉沉一線穿南北3。
煙雨莽蒼蒼4,龜蛇鎖大江5。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6。
把酒酹滔滔7,心潮逐浪高8!
時代背景
此詞作於1927年春,當時正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四,一二”事變前夕。這年1月,武漢建立了革命政府,革命群眾從帝國主義手裏收回了漢口九江的租界,上海工人正在轟轟烈烈地舉行三次起義,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也正在廣泛地開展起來,正如毛澤東所說:“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多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衝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人墳墓。”(《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總的說來,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很有利的。不過,另一方麵,在革命統一戰線當中,還隱藏著像蔣介石、汪精衛等反動派,有的已在明目張膽準備分裂叛變,而在黨內由於陳獨秀執行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線,不但對蔣介石的反動氣焰沒有堅決打擊,而且對汪精衛的陰謀活動也一味退讓,甚至還收繳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的武器,拒不接受毛澤東和其他許多同誌的正確主張。這樣,就給革命帶來了嚴重危機,就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毛澤東登臨黃鶴樓頭眺望,酒後麵對滔滔江水,心潮起伏,熱血沸騰,因而作了這首詞,寫下當時的感受。毛澤東自己在注釋本詞中“心潮”句時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
注釋
1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西長江岸邊蛇山的黃鵠(hú)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東端北側。相傳始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因曾有仙人王子安[一說費禕(yī),字文禕(huī)]駕黃鶴至此休息,樓因此而得名。樓在曆史上曾幾經毀壞修複,最後一次焚毀是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築物,1985年6月在蛇山上重建黃鶴樓。黃鶴樓曆來是遊覽勝地,站在樓上,可以俯瞰波瀾壯闊的長江和武漢三鎮的雄姿,再加上美麗的神話傳說,所以引起曆代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讚歎。1927年春,中國命運正處於嚴峻的時刻,毛澤東來到黃鶴樓舊址,觸景生情,感懷國事,寫下了這首詞。
2茫茫九派流中國:茫茫,形容長江水勢廣大的樣子。九派:九條支流。相傳在湖北、江西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彙合,所以稱九派。這裏指長江中遊的河流。派:江河的支流。流:奔流。中國:國之中部,指我國的中部地區。
3沉沉一線穿南北:沉沉,深遠的樣子,指鐵路伸向遠處。一線:指當時長江以南的粵漢鐵路和以北的京漢鐵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兩條鐵路接通後改稱京廣鐵路。穿南北:伸向南方北方的盡頭。
4煙雨莽蒼蒼:煙雨,指迷蒙如煙的雨勢。莽蒼蒼:本指草木茂盛,這裏指煙雨迷蒙,若隱若現,遠望不甚分明。
5龜蛇鎖大江:龜山、蛇山夾江對峙,好像要把長江鎖住一樣。龜蛇:龜山和蛇山。龜山在漢陽,形如龜;蛇山在武昌,形如蛇。
6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神話中的黃鶴不知飛往何處去了,現在隻剩下供人遊覽的地方。這兩句化用唐代崔顥(hào)《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何去:去何,去到了什麼地方?處:地方,處所。
7把酒酹滔滔:用酒祭奠滔滔的大江。把:拿著,端著。酹滔滔:把酒澆到滾滾滔滔的江水裏。酹:古代把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滔滔:形容水勢盛大的樣子。這裏指長江,形容詞作名詞用。
8心潮逐浪高:心潮,潮水般激蕩著的思想情緒。逐:跟著。
譯文
九道浩瀚的江河,奔流在幅員遼闊的,
中原大地之上,
一條沉重的鐵路穿過了烏雲迷漫的,
中國南方北方。
迷迷蒙蒙的雨霧,籠罩著林木繁茂的,
祖國原野,對峙的龜山和蛇山,
緊鎖著滾滾奔流的萬裏長江。
翩然飛去的黃鶴,不知該到那裏尋覓,
遊客往來的黃鶴樓,空蕩蕩的留在這裏。
懷念為革命犧牲的戰友,對著滾滾的長江,
我把祭奠的酒杯高舉,展望祖國的未來,
我心血沸騰了,無法抑製的思緒!
隨著長江的波濤,洶湧而起!
賞析
《菩薩蠻 黃鶴樓》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這首詞是作者攜夫人楊開慧同遊武昌黃鶴樓時所作。黃鶴樓曆來是供遊人遊覽之勝地,站在樓上,可以俯瞰波瀾壯闊的長江和武漢三鎮的雄姿,風景極其壯麗,又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所以引起曆代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讚歎。在這首詩中,作者觸景生情,感懷國事,抒發了對革命前途憂慮的沉重心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洶湧的革命激情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心。
上闋寫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這是作者站在黃鶴樓上所見到的闊大景象。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橫貫東西,波濤洶湧,闊大深遠,一片迷茫的長江。“九派”,這裏是長江的同義語。“流中國”,點明長江源遠流長,遼闊無盡。大江之外,最顯眼的就是穿越南北的鐵路了。“沉沉”,形象地描繪了鐵路的延伸之遼遠。這兩句詞寫得氣象廣大。近看,眼前是“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大地煙雨迷茫,隔江對峙的龜山和蛇山好像要鎖住奔騰的大江。這兩句詞,寓情於景,雖是景語,也是情語,暗示了作者當時蒼涼的心境。
下闋抒情。“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兩句,巧妙地記述作者的黃鶴樓之遊。同時也隱含著作者因革命前途而產生的憂慮。“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兩句,寫灑酒祭江的行為和內心如潮逐浪的感受。把酒酹江並非真的以酒祭奠江水,隻是一種借用。借把酒酹江這一習俗,對江盟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當時在如煙如雨的政治形勢麵前的心情,即“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心潮逐浪高”一句,與上闋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對照,感情激動,心潮澎湃,抒發了作者要以身許國的豪情壯誌。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首詞的眼在“心潮”二字上。這一“詞眼”展示了詞人當時悲壯蒼涼的情懷,表達了詞人深沉、深邃的崇高審美追求,是理解全詞的關鍵。楊開慧當時就稱讚說:“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後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聽了心緒也難平。”
使事用典,信手拈來,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如黃鶴的故事、“把酒酹滔滔”等典出,運用深化無跡,高妙自然。
西江月 秋收起義1
一九二七年九月
軍2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3。匡廬4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6。秋收時節暮雲愁7,霹靂一聲暴動8。
時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政權的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並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會後,毛澤東赴湖南、江西兩省交界地區,領導江西安源的工人、兩省的農民和一部分北伐軍,組成了一支工農革命軍,於9月9日舉行了秋收起義(亦稱秋收暴動)。經與國民黨軍激戰,部隊損失很大。9月19日,起義各部在湖南瀏陽文家市會合,整編後由毛澤東率領,向井岡山進發。10月,到達井岡山,開創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本篇作於秋收起義開始時。
注釋
1秋收起義: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北部和江西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立了一支工農革命軍。9月9日在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10月,毛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軍:這裏指部隊名稱。
3旗號鐮刀斧頭:旗號,旗幟上的標誌。鐮刀斧頭:中國工農革命軍軍旗上的圖案。
4匡廬:即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傳說商、周之際有一個叫匡俗的曾在此山結廬而居,因而稱匡廬或廬山。這裏代指江西。
5瀟湘:瀟水和湘水,均在湖南省。這裏泛指湖南一帶。
6同仇:同心合力打擊敵人。《詩經 秦風 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7暮雲愁:晚雲昏暗、陰沉。比喻秋收時節地主逼租、催租,農民心理上有無限壓無限憂愁。
8霹靂一聲暴動:猶如一聲驚天動地的霹靂,農民武裝起義了。霹靂(pi11):迅疾雷聲。暴動:階級或集團為了破壞當時政治製度、社會秩序而采取的集體武裝行動。
譯文
我們的軍隊叫工農革命軍,
我們的軍旗上的圖案是鐮刀斧頭。
在廬山一帶我們也不停留,而是一直要向湖南前進。
由於地主階級深重的壓迫,
農民們都同心協力打擊敵人。
秋收的時候是我們無限壓抑和憂愁的時候,
但這時猶如一聲震天的霹靂,農民們武裝起義了。
賞析
《西江月 秋收起義》最早披露於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學生》雜誌刊載的謝覺哉《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一文中,後正式發表於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本詩上片寫發動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用通俗的語言點明起義軍的性質和特征。其名稱叫工農革命軍,表明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要翻身解放,全靠工農自己組織起來革命。其旗幟上的標誌是“鐮刀斧頭”,鐮刀斧頭是當時工農革命軍的旗徽,它既是工農聯盟的象征,也是革命的象征。“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點明了起義部隊進攻的路線、方向。“匡廬”代指江西。在江西一帶不停留是指起義軍分三路,分別從江西安源向江西萍鄉、湖南醴(lT)陵,從江西修水向湖南平江,從江西銅鼓向湖南瀏陽進攻。“瀟湘”代指湖南。向湖南直進是因為約定上述進攻得手後三路會攻長沙。後因起義受挫折,改為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下片寫起義的原因。工農為什麼起義,“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是起義的真正原因。在舊中國農村,階級矛盾十分激烈。“地主重重壓迫”,“重重”,形容壓迫之深重。有壓迫就有反抗,所以“農民個個同仇”。“同仇”二字表現農民對地主的仇恨和鬥爭。正因為如此,起義就是自然的了。這兩句詞深刻地揭示了秋收起義的現實原因及其曆史必然性。“秋收時節暮雲愁”,點出“秋收起義”詞題,也點出了起義的時機。“暮雲愁”,渲染了起義時的氣氛,也暗示起義要流血犧牲。“霹靂一聲暴動”,寫出了起義的雷霆萬鈞般的威猛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