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采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其次,詞的語言質樸,節奏急促,硬朗,顯得十分剛健有力。
西江月 井岡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1,山頭鼓角2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3。
早已森嚴壁壘4,更加眾誌成城5。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6。
時代背景
井岡山,位於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省寧岡、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縣四縣交界的眾山叢中,山勢險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間多盆地,方圓有550多裏。井岡山上有五條出入的小路,被稱作五大哨口:即南麵的朱砂衝,東麵的桐木嶺,西麵的雙馬石,北麵的八麵山,西北麵的黃洋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在這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2000餘人和湘南農民軍8000人到此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隨後,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又根據黨中央指示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兩省敵軍各一部,乘紅軍主力還在贛西南欲歸未歸之際,重兵圍攻井岡山。紅軍守軍不足一營,憑借黃洋界天險,居高臨下,奮勇抵抗,擊退了強大敵軍的多次進攻,勝利地保住了這個革命根據地。這首詞是毛澤東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後所作,抒發了勝利後的喜悅之情。
注釋
1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和井岡山一帶的赤衛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作者說,當時沒有飄揚的旗幟,旗幟是卷起的。可見這裏是作者的虛構。旌(jīng)旗:旗幟的總稱。這裏指紅軍的旗幟。
2鼓角:戰鼓和號角。古代軍隊用戰鼓和號角發號施令,指揮軍隊行動。這裏指紅軍守軍的戰鼓聲、軍號聲。
3我自巋然不動:形容紅軍從容、勇敢、臨危不懼,穩如泰山的氣概。自:獨自。巋然:山高聳屹(yì)立的樣子。
4森嚴壁壘:森嚴,整飭(chì)而嚴肅,這裏形容工事嚴密堅固。壁壘:古代軍營的圍牆,這裏指堡壘等防禦工事。
5更加眾誌成城:這裏是說軍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形成堅固的心理長城。更加:再加上。眾誌成城:萬眾一心,就堅如城堡。《國語 周語》有“眾心成城”。
6報道敵軍宵遁:報道,報告說。宵遁:夜間逃竄。遁(dùn):逃跑。
譯文
山下可以看到紅旗飄揚,
山上可以聽到戰鼓隆隆,軍號陣陣。
麵對重重圍困上來的敵人,
早已嚴陣以待的紅軍沉著應戰
泰然自若。
紅軍築好工事,
戒備森嚴地等待敵人的到來,
而軍民更加齊心協力,
眾誌成城。
黃洋界一帶槍炮聲隆隆大作
而根據報告說,
敵人在夜裏逃跑了。
賞析
《西江月 井岡山》最早披露於1948年7月1日中共東北局宣傳部主持出版的《知識》雜誌(第七卷第六期)紀念黨生日的特刊上刊載的蔣錫金《毛主席詩詞四首臆釋》一文中,後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記錄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地區的一次重要的反“會剿”戰鬥,高度讚揚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是一首抒寫黃洋界抗敵勝利的光輝史詩。這次戰鬥不僅保存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且在政治上有重大意義。正如毛澤東所說:“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這次戰鬥的勝利充分體現了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範例,是一曲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讚歌。
上片寫紅軍嚴整的部署和昂揚的士氣。“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概括描寫了紅軍士氣旺盛,嚴陣以待的雄壯聲勢。山下到處可以看見紅旗飄揚,山上可以聽到戰鼓隆隆,軍號陣陣。“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兩句,用誇張的手法寫敵人方麵,敵人數倍於紅軍,聲勢浩大,氣焰囂張,“圍困萬千重”。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早已嚴陣以待的紅軍,沉著應戰,泰然自若,“我自巋然不動”。用“萬千重”誇張敵軍人多勢眾,一是敵人確實在數量上多於紅軍,二是襯托紅軍“巋然不動”的英雄氣概。這兩句體現了戰略上藐視敵人的思想。
下片寫軍民萬眾一心,粉碎敵人的圍攻,戰鬥取得勝利。“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兩句寫我革命根據地軍民上下協力,齊心拒敵。正所謂“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早已”二字,說明作者早就料定敵人會乘虛進攻,便指令紅軍早做準備。“森嚴壁壘”,形象地說明紅軍事前已構築好工事,早已戒備森嚴地等待敵軍的來臨,紅軍打的是有準備之戰,因此戰鬥的勝負已在預料之中。這兩句體現了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兩句是說,這次戰鬥中,紅軍從茨坪把從南昌帶來的一門迫擊炮抬來安放在山頂上。紅軍隻有三發炮彈,前兩發沒有打響,第三發打到敵軍指揮所,敵人以為毛澤東率領的紅軍主力回來了,於是連夜逃走了。作者沒有寫戰鬥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隻寫了戰鬥的重要地點和戰鬥的結果,詞作以革命根據地軍民歡慶戰鬥勝利,敵人連夜逃之夭夭結束。
采用對比藝術手法是這首詞的突出特點。全詞八句,六句寫革命根據地軍民,兩句寫敵人,意在揚我軍民威風,滅敵人的囂張氣焰,有利於鼓舞革命根據地軍民的士氣、鬥誌。寫敵人隻有兩句,前一句是誇張,極言敵人聲勢浩大,不可一世的氣勢,後一句寫敵人不堪一擊,借著夜色的掩護逃跑了。“敵軍圍困萬千重”與“報道敵軍宵遁”也是對比,敵人以聲勢浩大的進攻始,以驚慌害怕連夜逃遁終。這首詞是毛澤東許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詩詞中最早的一首。
四言詩 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
一九二九年一月
紅軍宗旨,民權革命。贛西一軍,聲威遠震。
此番計劃,分兵前進。官佐兵夫,服從命令。
平買平賣,事實為證。亂燒亂殺,在所必禁1。
全國各地,壓迫太甚。工人農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紳2,橫行鄉鎮。重息重租,人人怨憤。
白軍士兵,饑寒交並。小資產者,稅捐極重。
洋貨越多,國貨受困。帝國主義,哪個不恨?
軍民匪黨,完全反動。口是心非,不能過硬。
蔣桂馮閻,同床異夢3。衝突已起,軍閥倒運。
飯可充饑,藥能醫病。共黨主張,極為公正。
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
增加工錢,老板擔任。八時工作,恰好相稱。
軍隊待遇,亟4須改訂。發給田地,士兵有份。
敵方官兵,準其投順。以前行為,可以不問。
累進稅法,最為適用。苛稅苛捐,掃除幹淨。
城市商人,積銖累寸。隻要服從,餘皆不論。
對待外人,必須嚴峻。工廠銀行,沒收歸並。
外資外債,概不承認。外兵外艦,不準入境。
打倒列強,人人高興。打倒軍閥,除惡務盡。
統一中華,舉國稱慶。滿蒙回藏,章程自定。
國民政府,一群惡棍。合力鏟除,肅清5亂政。
全國工農,風發雷奮。奪取政權,為期日近。
革命成功,盡在民眾。布告四方,大家起勁。
時代背景
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十分注重宣傳黨的主張,通過發動群眾和宣傳群眾來大造革命聲勢,以團結各種力量參與革命鬥爭,形成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以宣傳黨的統一戰線主張和政策。
為了宣傳黨的統一戰線主張和政策,朱、毛紅軍離開井岡山進軍贛南途中,發布了《紅四軍司令部布告》。宣布了紅軍的宗旨,布告以紅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共同署名。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三千六百人從井岡山茨坪等處出發,經遂川,向贛南進軍。沿途張貼“朱毛紅軍”的名聲由此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開。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就這樣踏上新的征途,向著廣闊的贛南地區進軍了。
注釋
1禁:禁止,不允許。
2土豪劣紳:鄉裏的豪強,即仗勢欺人的地主。劣紳:地方上的惡霸或退職官僚中的惡劣者。舊社會有錢有勢、橫行鄉裏的人。
3同床異夢: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裏各有打算。出處:宋陳亮《與朱元晦秘書書 乙巳春書之一》:“同床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說到孔明哉!”
4亟: 急切~~。~待解決。~須糾正
5肅清:指清除;消滅幹淨。
賞析
該布告采用四言韻句形式,精簡凝練,內容豐富,闡明了共產黨和紅四軍的統一戰線政策和策略。其內容包括:第一,對待地主的政策。第二,對待老板的政策。第三,對待敵人的政策,允許他們投順紅軍。對投順的敵軍,既往不咎。第四,對待城市商人,允許其正當經營,掃除一切苛捐雜稅。第五,對待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工廠和開辦銀行,要一律沒收歸公;一律廢除外資外債;對待外國的軍隊和艦船,一律不準入境。第六,對於各少數民族的政策,明確章程自定,實際上就是實行民族自治。這些內容表明,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政策,就是要建立一個團結絕大多數人起來進行革命的統一戰線,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殘酷統治,推翻國民黨的反動政府,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
清平樂 蔣桂戰爭
一九二九年秋
風雲突變1,軍閥2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3,一枕黃粱4再現。
旗躍過汀江5,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6,分田分地真忙。
時代背景
1929年3-4月間蔣係軍閥和桂係軍閥之間為爭奪華中的控製權而發動的戰爭。蔣:蔣介石。桂:廣西的簡稱,指桂係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等。毛澤東在1928年10月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曾經指出:“國民黨新軍閥蔣桂馮閻四派,在北京天津沒有打下以前,有一個對張作霖的臨時的團結。北京天津打下以後,這個團結立即解散,變為四派內部激烈鬥爭的局麵,蔣桂兩派且在醞釀戰爭中。”1929年3—4月,蔣介石集團為爭奪兩湖,打擊桂係,發動了對桂係軍閥李宗仁的戰爭,戰爭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結束。同年秋又發生了蔣介石與馮玉祥的戰爭。軍閥之間的戰爭給紅軍的發展造成了一個有利的條件。1929年3月,紅四軍由江西進入福建省西部,打下了長汀,5—6月三次占領長汀東南的龍岩,9月又打下了長汀以南龍岩以西的上杭。這首詞作於紅軍攻占上杭之後,當時閩西新革命根據地正在開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注釋
1風雲突變:指軍閥統治區域政治、軍事局勢突然變化。風雲:喻指變幻莫測的局勢。
2軍閥:舊時擁有武裝部隊,割據一方,自成體係的人。重:又,一次又一次,這是針對蔣桂之戰而言的。此前有1927年10月的蔣(介石)汪(精衛)寧漢戰爭、1927年12月的蔣介石與廣東軍閥的戰爭以及1928年4—5月間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與奉係軍閥張作霖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