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3 / 3)

3灑向人間都是怨:蔣介石發動的新軍閥之間的戰爭,像惡風苦雨一樣,向人間灑下的都是怨恨。人間:指中國人民。

4一枕黃粱:典出唐代沈既濟小說《枕中記》,落魄讀書人盧生在邯鄲客棧裏向道士呂翁述說自己的不得誌,當時店主正在蒸黃粱做飯,呂翁給盧生一個瓷枕,告訴他枕了睡覺可以滿足功名成就,盧生照辦,在夢中果然出將入相,富貴至極。一覺醒來,店主人的黃粱飯還未蒸熟。這裏借指軍閥想用武力霸占中國,統治人民的企圖如盧生的黃粱美夢一樣,終將成為泡影。一枕:猶言睡一覺。黃粱:黃色的小米,這裏指黃粱夢的故事。

5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紅旗,喻指紅軍。汀(tīng)江:江名,源出福建省西部長汀縣,故名汀江,流經武平、上杭、永定進入廣東省汕頭入海。1929年3月,紅軍由江西入福建,占領了長汀縣。同年9月,紅軍占領長汀以南、龍岩以西的上杭縣。直下:一直攻下。龍岩、上杭:縣名,都在福建省的西南部。

6收拾金甌一片:收拾,有整頓、收取之意。宋代嶽飛《滿江紅》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què)。”金甌(ōu):古代用金子製作的杯盆一類的容器。常用來比喻國家的鞏固統一。《南史,朱異傳》武帝雲:“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金甌一片:這裏喻指閩西新開辟的寶貴的革命根據地。

譯文

變幻莫測的局勢又突然起了變化,

軍閥之間的戰爭又打響了。

他們的戰爭隻給人民留下了深重的災難的怨恨,

而他們的企圖也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紅軍迅速越過汀江,

開辟了龍岩、上杭等革命根據地,

農民們分到了土地,

革命根據地一派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

賞析

《清平樂 蔣桂戰爭》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這首詞高度概括了當時的國內鬥爭形勢。作者通過軍閥開戰與革命力量空前壯大之間的內在聯係,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中國革命迅速發展的趨勢。

上闋寫蔣桂戰爭以及這些罪惡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首句“風雲突變”,起筆突兀形象。不僅渲染了形勢的突然變化,製造出一種濃重的氣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第二句“軍閥重開戰”,是“風雲突變”的具體說明。這句詞不僅寫“蔣桂戰爭”,一個“重”字,還指出了1927年春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新舊軍閥1927年秋至1929年秋發動的多次戰爭。起始兩句詞把舊中國軍閥間爭權奪利的戰爭作了深刻的概括與描寫。這些戰爭給人民的生活、社會的安定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所以第三句說:“灑向人間都是怨”,“灑”字,形象地指出戰爭的災害如禍水灑向人間。“怨”字,寫出了軍閥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引起了人民的怨恨和反抗。“一枕黃粱再現”,形象地諷刺發動戰爭的軍閥們,指出他們妄想統治老百姓的企圖是難以實現的,最終必然落得失敗的下場。

下闋寫在軍閥混戰背景下,紅軍力量迅速壯大,所向披靡,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紅旗”指紅軍。“躍過”、“直下”極其生動形象地描寫了紅軍迅速越過汀江,打下龍岩、上杭等地,開辟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戰爭所向披靡的現實。因為這種人民革命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為了“收拾”被軍閥割據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國家大好河山,是為了推翻幾千年來的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實現人民翻身當家作主的理想,因而“紅旗”所到之處,農民們“分田分地真忙”,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

語言精煉通俗是這首詞的鮮明特色。上闋四句詞,既概述了軍閥混戰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又給予了精當的評論,真正做到了言簡而意豐。下闋用平易直白的詞句,反映了貧苦農民當家作主的偉大曆史變革,蘊涵了十分深刻的曆史內容。

采桑子 重陽1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2,歲歲3重陽。今又重陽4,戰地黃花5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6,不似春光7。勝似8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9。

時代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為當年公曆10月11日。當時毛澤東正在閩西,這是由前首《清平樂》及次首《如夢令》兩詞所敘述的地理環境可以推知的。內容描寫重陽節的戰地風光,借景抒情,表現戰爭勝利後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是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蘊的。

注釋

1重陽:節令名,農曆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因日、月都逢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古人有重陽節登高賞菊的習俗。

2天難老:天,指大自然,宇宙。難老:指宇宙的發展變化不易看到。

3歲歲:年年。

4今又重陽:指農曆己巳年的重陽,這一天是陽曆1929年10月11日。

5戰地黃花:戰地,指戰場,此處指福建省的上杭縣一帶。這年秋天,紅四軍在福建省西部長汀一帶殲滅土著軍閥,攻克了上杭縣。黃花:指菊花。我國古代菊花品種主要是黃的,故稱黃花。一說典出《禮記 月令》:“季月之令,鞠有黃華。”鞠:通“菊”。黃華:同“黃花”。後因此稱菊花為黃花。

6勁:強勁,猛烈。

7不似春光:不似,不像,不同於。春光:春天的景致。

8勝似:勝過,勝於。

9寥廓江天萬裏霜:寥廓,空闊遠大。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萬裏:極言廣闊。霜:借指秋色。

譯文

人生短暫,容易衰老,

可是宇宙自然界卻難於衰老,

每年都有重陽節,人的年齡卻是每年都在變化著的。

今天又到了重陽節,戰場上的菊花更分外馥鬱芳香。

一年一度的強勁秋風,滌蕩了盛夏的酷暑,

大地的美景不是春天,卻比春天更加美麗。

曠遠遼闊的江水和天空渾然一色,布滿了秋霜。

賞析

《采桑子 重陽》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九九重陽,傳統佳節,金風送爽,丹桂飄香。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令,但並不是純寫重陽節,而是借重陽節讚美戰地風光。透過寫景,抒發了革命豪情,通篇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上闋熱情歌頌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戰爭。“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這兩句詞蘊涵著深刻的自然與人生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真理。不是嗎,人生短暫,容易衰老,可是老天——宇宙自然界卻難於衰老,每一年都有重陽節,景色依舊,而人的年齡卻年年有變化,不斷增加。這兩句詞充滿人生苦短的感慨,但卻並沒有悲觀的情調,反而含有“人生易老”,我們要珍惜光陰,在有限的時間裏,幹一番流傳千古的事業之意。因此,接下來“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兩句,更加顯示了作者十分開朗的情懷。歲歲重陽看似沒有什麼變化,可是今又重陽的情景大不一樣了,那就是戰地開放的菊花格外芳香。“戰地黃花分外香”的更深層次的意思是:革命根據地的戰爭將改變社會、人生,因而在革命者看來,菊花變得分外芳香,因為自然界的菊花也多情,為紅軍戰爭的勝利而更加芬芳。

下闋進一步讚美秋天的美麗景色。“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其中的“勁”字,寫出了秋天的個性,也融進了作者的個性特點。一年一度的強勁秋風,使大地景色不像美麗的春天,但是又勝過春天的美麗景色,可見作者對強勁秋風中的景色是十分喜愛的。作者采用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的手法,寫出了自己的個性。結句“寥廓江天萬裏霜”,作者豪情激蕩,大筆揮灑,描繪了一幅萬裏霜天的空闊深遠景象,這也是“勝似春光”的形象化說明。

這是一曲戰地秋景的頌歌。曆代的詩人、作家,一接觸“秋”字,總是要發一通悲秋的感歎,在他們的筆下“悲”和“秋”往往難以分開。這首詞一反悲秋的情調,把秋天寫得無比可愛,分外美麗,堪稱曆代寫重陽節詩詞中的傑作。全詞上下兩闋的末句,都是以景作結,上闋寫黃花吐香,下闋寫江天寥廓。寫黃花是近景,寫江天是遠景。一近一遠,前後呼應,生動地展現了一幅秋色萬裏生意盎然的動人畫卷,格調高昂,境界遼闊,充滿了濃烈的詩情畫意。

這首詞語言樸素自然,音節回旋跌宕,氣勢雄渾磅礴,意境宏遠瑰麗。

如夢令 元旦1

一九三零年一月

寧化2、清流、歸化,路隘3林深苔滑。今日4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5。山下6山下,風展7紅旗如畫。

時代背景

1929年紅軍曾三次入閩:第一次在1月,第二次在5月,第三次在10月。在第三次入閩後,於12月間在上杭的古田鎮召開了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古田會議。毛澤東為這次會議寫了《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決議,作了中國人民軍隊建設經驗的總結,使紅軍成為真正的人民軍隊。在會議進行期間,蔣介石組織了“三省會剿”,糾集江西的金漢鼎、福建的劉和鼎、廣東的陳維遠等部向閩西蘇區進逼。當時,福建的敵人占領了龍岩城,先頭部隊進抵小池,離古田隻30裏;廣東的敵人進到武平、永定縣城;江西的敵人也占領了長汀城。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會議剛結束,黨就決定把部隊開到敵人後麵去,轉移敵人的目標。於是,紅四軍的四個縱隊從古田出發,向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西越武夷山,去江西開展遊擊戰爭。在行軍途中,恰值新年。此詞題標《元旦》,正是在這時寫的。三戰閩西,都取得輝煌勝利;古田會議,更收到巨大成就;眼前又成功地作了戰略轉移,使敵人喧囂一時的“三省會剿”歸於失敗。軍事政治雙豐收,軍心士氣齊歡暢。這就是此詞寫作的背景。

注釋

1元旦:舊時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詞中的元旦為農曆庚午年元旦,即陽曆1930年1月30日。

2寧化、清流、歸化:福建省西部的三個縣。歸化,現改為明溪縣。寧化、清流、歸化這三個縣的位置,清流居中,寧化在清流西北,歸化在清流東北,而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又在寧化的西麵。這次進軍是從上杭出發,經清流到歸化,再到寧化。詞中作“寧化、清流、歸化”,是為了適應詞牌格律的要求而改動的。

3路隘:道路崎嶇狹窄。

4今日:指1930年農曆元旦。

5直指武夷山下:1929年,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在福建省建立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12月底在上杭縣古田村召開了對紅軍發展史有重大意義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同時,蔣介石組織了江西、福建、廣東的反動武裝實行“三省會剿”,向閩西革命根據地逐步進逼。當福建敵軍先頭部隊進抵離古田村僅30裏的小池時,紅軍在1930年1月上旬向敵後轉移。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一、三、四縱隊先出發,挺進江西。毛澤東率領第二縱隊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後,向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等縣,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紅四軍主力會合,使敵人的“三省會剿”徹底破產。直指:一直指向。武夷山:位於福建、江西兩省的交界處,由東北綿亙(gèn)到西南,約60餘公裏,北接仙霞嶺,南接九連山,是贛江、閩江的分水嶺,其主峰在福建省崇安縣境,海拔1000餘米。

6山下:指武夷山下。

7展:招展,飄動。

譯文

寧化、清流、歸化三個地方,

路途艱險,高山連綿,

溝壑縱橫,林木茂密。

今天我們要往什麼地方進發呢,

就是武夷山下。

無論是山上還是山下,

都隻有紅旗隨風飄動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