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如夢令 元旦》最早發表於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學生》雜誌刊登的謝覺哉《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一文中,後正式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這首詞敘寫紅軍在元旦的軍事行動。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地處武夷山中段,高山連綿,溝壑縱橫,林木茂密。時值數九寒冬,天寒地凍,但紅軍戰士們情緒高漲,豪氣如雲,翻山越嶺,跨澗穿林,急速挺進,一路上人唱馬嘶,紅旗飄揚,好一幅雄渾壯美的軍旅圖畫。

起始一句“寧化、清流、歸化”,連用三個地名,簡潔明白地寫出了紅軍行軍隊伍經過的地方。第二句連用三個主謂詞組,具體摹寫了紅軍經過的這些地方自然條件極差。行走極難——“路隘林深苔滑”。這兩句詞像隨軍記者攝下的一卷紀錄片:部隊行經寧化、清流、歸化,時而攀越險隘,時而隱沒密林深處,時而踏著蒼苔滑溜前行,表現了紅軍克服重重困難的頑強戰鬥精神。“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交代了紅軍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地。這一問一答,令人如聞其聲。“直指”二字,語氣果決,顯得豪情滿懷。“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紅軍在群山之中行軍,紅旗在群山之間迎風招展,青山紅旗,相映相襯,儼然一幅天然壯美圖畫。

整首詞隻寫行軍,畫麵是動態的。“寧化、清流、歸化”,是地理位置的移動;“直指”當是急行軍,是快速的移動;“風展紅旗”更使整個畫麵色彩鮮明,生機勃勃,充分顯示出流動的美。這是一首快詞,作者歡暢的心情仿佛可從輕快的節奏,和諧的旋律中飄逸而出。詞的意象組合極為巧妙,創造出了優美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餘地和再度創造的藝術空間。格律嚴謹,節奏明快,音韻鏗鏘,旋律輕捷,調子高亢,也是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1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2皆白,雪裏行軍情更迫3。頭上高山4,風卷紅旗過大關5。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6。命令昨頒7,十萬工農下吉安8。

時代背景

這首詞是寫雪裏行軍的,作於1930年2月紅軍越過武夷山,進入贛南,經廣昌進軍攻打吉安時。郭老《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說:“紅軍攻打吉安,在1930年一共有九次之多。第一次在2月,第二次在4月初旬,第三次在4月下旬,第四次在5月。第五次在6月,第六、七兩次是在6、7月間,第八次是在8月下旬,第九次是在9、10月間。就隻有第一次是在冬未,可以下大雪,其餘的八次都不可能下雪。故可以推定:這首《減字木蘭花》是作於1930年2月。”又說:“參加第一次戰役的有紅四軍和紅六軍,紅軍於2月5日到達贛南後,連克雩都、寧都和永豐。2月24日上午10時在吉安東南不很遠的水南與敵軍唐雲山旅接觸,半小時結束戰鬥。繳獲頗多,殘敵逃竄。這首詞是行軍途中作的,當作於2月24日以前,”郭老的考訂很為細密,關於寫作時間,已為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自己標注年月所印證所述行軍及戰鬥情況,對我們理解詞旨也極有幫助。

注釋

1廣昌路上:廣昌,縣名,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接武夷山,西連雩(yú)山。1930年2月,紅軍準備攻打贛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鎮吉安時經過廣昌。這首詞是部隊行進在廣昌西部的雩山境內時所作,故題為《廣昌路上》。

2漫天:滿天。

3情更迫:情勢更加急促。情:情勢,即事情在一定階段上的狀況和發展的趨勢。迫:急促。

4高山:高聳入雲霄的大山,指江西省廣昌西部的雩山山脈。

5大關:指高山間雄偉險要的關隘。廣昌一帶有很多關隘,都以險峻著稱。

6贛江風雪迷漫處:贛(gàn)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彙合而成,故名贛江。贛江南北向縱貫全省,經吉安、南昌注入鄱陽湖,全長758公裏。迷漫:迷迷茫茫,看不清楚。

7頒:下達,發布。

8十萬工農下吉安:工農,指工農紅軍和其他工農群眾武裝。下:直奔。這裏指攻打。吉安:縣名,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贛江中遊西岸,距井岡山約90公裏。今改為吉安市。

譯文

在漫天一片銀白色的世界裏,

紅軍冒著風雪急速地行進,軍情緊迫。

而這時前麵又出現了險峻的高山,

我們的紅軍戰士戰勝了艱難險阻,

順利通過了各處要塞關隘。

我們這是要到哪裏去呢?

就是要去贛江風雪迷茫漫天的地方,

昨天剛剛下達了命令,

而今天我們的大軍就已經攻占了吉安。

賞析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這首詞描寫紅軍受命前去攻打吉安時,路過廣昌的情形。紅軍攻打吉安,在1930年一共有九次之多,這首詞寫的是第一次。這次行動,後來因為形勢變化,國民黨軍調集兵力,開始對贛西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會剿”,毛澤東、朱德等遂決定不攻打吉安,改在吉水縣水南、吉安縣值夏一帶,打孤軍進犯的國民黨軍唐雲山旅。

上闋以雪為背景,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行軍奪關的英雄氣概。起始兩句描寫環境和行軍時的氣氛。“漫天皆白,雪裏行軍情更迫”,是說在漫天一片銀白的世界裏,紅軍冒著寒風,頂著大雪急速地行進在廣昌路上,那是因為軍情十分緊迫的緣故。“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是說除了雪裏行軍十分艱難外,這一帶是山陵地區,群峰插天,峭崖壁立,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和關隘。但是,我英勇紅軍還是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神速地越過了要塞和關隘。“風卷紅旗”四個字充分顯示了紅軍過關時勢如破竹的迅捷氣勢。

下闋寫紅軍奉命向吉安進軍時的情景。“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兩句,一問一答,在答話中交代了行軍的去處。“風雪迷漫處”指吉安。吉安當時尚被敵軍所占,是這次紅軍前去攻打的目標,以“風雪迷漫處”代之,顯得含蓄而有韻味。同時,“風雪迷漫處”與上闋的“漫天皆白”遙相呼應,又構成了一幅大雪紛飛,江天莫辨的雄渾圖景。“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白如話地補充交代:這次行軍的命令是昨天頒布的,命令的具體內容是紅軍去攻打吉安。一個“下”字,把紅軍勢不可擋的威力寫了出來。

全詞描繪了一幅雄壯的雪天行軍圖。畫麵有近景:高山、大關;有遠景:風雪迷漫的贛江。在“漫天皆白”的闊大底幕上,有紅旗翻卷,有漸行漸遠、不見盡頭的十萬工農紅軍。紅旗和白雪相映襯,色彩更加鮮明,十萬工農紅軍向吉安進發,場麵雄壯而富有生機。整首詞景象壯美,躍動著大自然的力與社會革命的力,具有雄渾的審美特色。

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1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惡2,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3。贛水那邊紅一角4,偏師借重黃公略5。

百萬工農齊踴躍6,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7。國際悲歌歌一曲8,狂飆為我從天落9。

時代背景

1929年4月,前委曾向中央提出“一年爭取江西的計劃”。後來毛澤東於1930年1月5日所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說:這個爭取江西的計劃,不對的隻是不該規定一年為期,至於江西的主觀客觀條件,提出這個計劃的理由還是正確的。果然,1930年4月,蔣介石和馮王祥、閻錫山之間又爆發了第二次戰爭,國內形勢有利於革命;於是當時的黨中央就決定向江西進軍,並以南昌為主要目標。6月22日,紅軍第一軍團奉命率所屬紅四軍和紅十二軍由閩西入贛,先在會昌集中,7月11日,由興國進攻樟樹。7月20日,又由永豐向麥斜集中。這是進攻南昌的主力。黃公略烈士時任紅三軍軍長,也奉命率部由湘贛接壤處的根據地東進,作為進攻南昌的右路軍。兩軍在永豐會師。7月下旬,進抵南昌城外的牛行車站。其時紅軍第三軍團攻入湖南省會長沙,不久退出。為了增援,第一軍團改變計劃,由南昌趕往湖南。8月,兩個軍團在瀏陽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朱德任總司令),準備再攻長沙。但因敵人兵力業已加強,乃撤離湖南,轉入江西,攻入吉安,在贛江兩岸的幾十個縣的境內更加深入地發動土地革命。此詞標題《從汀州向長沙》正是寫由閩西出發,進攻南昌,又轉長沙途中。時在7月底。

注釋

1從汀州向長沙:汀(tīng)州,舊地名,即今福建省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部,汀江上遊。長沙:湖南省省會。

2六月天兵征腐惡:六月,指1930年6月。天兵:本指天子的軍隊,即王師,這裏借指紅軍。征:出兵征討。腐惡:腐朽凶惡的人,這裏指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反動軍隊。

3長纓要把鯤鵬縛:長纓,長繩子。語出《漢書 終軍傳》,漢武帝時,朝廷任用年輕

的終軍為諫議大夫,去勸說南越王入朝,他保證“願受長纓,必羈(jī)南越王而致之闕(què)下”。這裏喻指紅軍。鯤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魚和大鳥。《莊子 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鯤鵬通常用作褒義,這裏作貶義,喻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

4贛水那邊紅一角:贛(gàn)水,即贛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彙合而成,南北向縱貫全省,經吉安、南昌注入鄱(pó)陽湖,全長758公裏。那邊:指贛水的西南邊。紅:用作動詞,染紅,比喻革命勝利。一角:指江西省西南角。當時黃公略任軍長的紅三軍在這裏開辟了革命根據地。

5偏師借重黃公略:偏師,指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這裏指黃公略的部隊,當紅一軍團的主力紅四軍和紅十二軍由福建省汀州向江西進軍時,紅六軍尚在贛西南的贛江流域。因其當時是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擔任側翼的右路軍,故日偏師。借重:倚重,特剮重視。黃公略(1898—1931年):原名漢魂,字家杞,湖南湘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1930年任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東固地區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負傷,不幸犧牲。

6踴躍:歡欣跳躍,樂於趨事。

7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席卷,席子收卷,形容迅速全部地占有。直搗:直接衝入,有長驅直入之意。《宋史 嶽飛傳》:“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搗:本指舂穀、搗衣,引申為攻打。湘:湖南省的簡稱。鄂(è):湖北省的簡稱。

8國際悲歌歌一曲:國際悲歌,即《國際歌》。悲:悲壯的省語,實則偏義於壯,即慷慨悲壯。歌一曲:唱一曲。歌:動詞,唱。

9狂飆為我從天落:狂飆(biāo),急驟的暴風,這裏喻指革命風暴。為我從天落:化用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悲風為我從天落。”我:作者自指,也指“大我”,代表被壓迫的無產者。

譯文

從六月開始,

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開始征討反動軍隊。

我們強大的人民軍隊,

即使是麵對鯤鵬也要把它擒獲。

贛水地區,

黃公略軍長已經開辟

建立起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百萬工農群眾一起踴躍參加革命,

從江西到湖南和湖北,

都開辟了很多新的根據地。

工農群眾唱著《國際歌》進行著不懈地鬥爭,

如同狂飆天落,不可阻擋。

賞析

《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達的心情是複雜的。1930年7月前後,中國革命的形勢十分有利於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因此黨內滋長了樂觀而盲動的情緒。當時,中共中央“左”傾教條主義者派“欽差大臣”到長汀,強行命令毛澤東、朱德率部攻打長沙,奪取中心城市。毛澤東從組織上服從了中央決定,帶領部隊從汀州向長沙行動,但他在思想上是不同意的,心情是沉重的。他一路行軍,一路做說服工作,最終改變了中共中央奪取大城市的冒險計劃,避免了失敗。另一方麵,部隊進軍途中,士氣高昂,千百萬工農大眾踴躍參加革命,場景十分動人。紅軍頂著六月驕陽,不畏酷暑奮勇前進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因此,寫這首詞的時候,毛澤東的心情又是激動豪邁的。在詞中,作者描寫了中國工農紅軍橫掃湘贛,討伐敵人的浩蕩聲勢和決心,頌揚了革命根據地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

上闋歌頌了紅軍磅礴的氣勢。開頭兩句“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起筆不凡,氣魄雄偉。“六月天兵”要去“征腐惡”,“萬丈長纓”是為了縛“鯤鵬”。這兩句寫出了天兵紅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威懾敵膽的聲威和氣勢。但這兩句詞絕不是歌頌當時的中共中央“左”傾教條主義者,而是向革命根據地的廣大工農群眾和英勇無畏的紅軍傾注了極大的感情。“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是說贛水那邊的革命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來,這是紅三軍黃公略軍長開辟和領導的。作者在歌頌紅軍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中國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