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闋承上闋詞意寫出,熱情洋溢地描述了正在蓬勃興起的工農武裝鬥爭。“百萬工農齊踴躍”,形象地描寫了工農群眾自覺奮起,積極投入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情景。“齊”字充分寫出了工農踴躍革命的動人場麵。“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這是工農齊踴躍以後所形成的大好形勢和局麵。“席卷”一詞極言革命根據地開創與建立的速度之快,聲勢之浩大。“直搗”則寫出了工農革命力量勢如破竹,不可阻擋。最後兩句說:“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意思是百萬工農唱著《國際歌》大進軍,為打碎舊世界,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而鬥爭,掀起巨大的革命風暴,猶如狂飆從天而降。
這首詞是毛澤東又一首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作者以激越的豪情,誇張的筆觸,寫出了紅軍各路大軍互相配合,討伐敵人的浩蕩聲勢。在炎熱的夏天,紅軍宛如神兵,從天而降,萬丈長纓騰空而起,決心把國民黨反動派這個龐然大物捆起來。這是何等驚人的氣魄!全詞感情濃重強烈,氣魄雄偉,具有很強的激動人心的戰鬥力量。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1,天兵怒氣衝霄漢2。
霧滿龍岡千嶂暗3,齊聲喚4,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5,風煙滾滾來天半6。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7。
時代背景
這首詞寫反第一次大“圍剿”,作於1931年春。據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及其他文獻記述,當時情況大致是這樣:1930年初,革命形勢有了很大發展,黨在贛、閩、湘、鄂、皖、豫、粵,桂等省已經建立了許多大小不一的革命根據地,全國紅軍總數達到6萬人,稍後又擴充到10萬人。蔣介石大起恐慌,於是在結束了與馮玉祥、閻錫山的第二次戰爭後,即糾集了10萬兵力,以當時的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從江西吉安延至福建建寧一線,分8個縱隊,由北而南,進犯建立在贛南、閩西的中央根據地。這就是所謂第一次大“圍剿”。其時,中央紅軍不足4萬人,集中於江西寧都縣的黃陂小布地區。敵軍的部署,則以羅霖師防衛吉安,在贛江之西;公秉藩、張輝瓚、譚道源三師進占吉安東南,廣昌寧都西北的富田、東固、龍岡、源頭一帶;毛炳文、許克祥兩師進至廣昌、寧都之間的頭陂、洛口、東韶一帶;劉和鼎師在建寧策應。其中張譚兩師是魯滌平的嫡係部隊,是“圍剿”的主力軍,共約1.4萬人。張師主力在龍岡,譚師主力在源頭。龍岡與紅軍集中地接近,人民條件好,且有優良陣地。於是紅軍就決定打,而且打著了張輝瓚的主力兩個旅和一個師部,連師長在內9000人全部俘獲,不漏一人一馬。旋又攻譚道源部。又殲其一半。5天內(由1930年12月27日到1931年1月1日)打了兩個大勝仗,餘敵聞風逃竄,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但蔣介石並不死心,在失敗之後,接著就又發動了第二次“圍剿”,以其嫡係何應欽為總司令,統率蔡廷鍇、孫連仲、朱紹良、王金鈺等部,總兵力20萬人。從2月開始準備,到5月部署完竣。時紅軍兵力3萬餘,雖較上次反“圍剿”略少,然經幾個月的養精蓄銳,士氣旺盛。這次反“圍剿”,從5月16日開始,到30日結束,又取得了巨大勝利。這首詞的收尾還未說到戰鬥的結束,與另一首《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對看,知是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第二次反“圍剿”正式展開之前寫的,大約成於1931年3、4月間。
注釋
1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木,指大片大片的樹林。特指秋天的楓樹和其他紅葉植物。霜天:下霜的天氣,這裏指冬天。爛漫:色彩鮮明的樣子。這裏用經霜的紅楓林比喻我生機勃勃的紅色根據地。
2天兵怒氣衝霄漢:天兵,本指天子的軍隊,即王師。這裏指紅軍。霄漢:極高的天空。霄:高空。漢:天河,銀河。
3霧滿龍岡千嶂暗:龍岡,江西省永豐縣南端的一個小鎮,南與興國縣相連,西與吉安縣相接,周圍山巒重疊,地勢險要。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4喚:喊叫。
5二十萬軍重入贛:蔣介石於第一次“圍剿”失敗後,又調集20萬兵力至江西省,於1931年4月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重:重新,卷土重來。贛:江西省的簡稱。
6風煙滾滾來天半:風煙,風塵,煙火。指敵軍大隊人馬奔馳揚起的塵埃,虛指其囂張的氣焰。來天半:指風塵卷地而來,遮蔽了半個天空。天半:半空。
7不周山下紅旗亂:不周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因其缺壞而不周圓,故名不周山。《山海經 大荒西經》:“大荒西隅,有山而不合,名日不周。”這裏用共工頭觸不周山喻指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紅旗亂:紅旗擁擠潦亂,借喻決心打倒反動統治的工農紅軍和革命群眾聲勢浩大,士氣旺盛。
譯文
隆冬時節,樹林被楓葉染成了一片紅色,
我們的紅軍戰士同仇敵愾,怒氣衝上雲霄。
龍岡的山嶺都因為大霧彌漫而變得暗淡下來。
我軍戰士齊聲喊著“活捉張輝瓚”而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二十萬敵軍又重新來到了江西,
滾滾的硝煙遮住了半邊天,
我們的千百萬工農戰士齊心協力迎戰敵軍於不周山下。
賞析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這首詞著重寫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關鍵性戰役龍岡戰役。龍岡戰役勝利了,反第一次大“圍剿”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和題意是相符的。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增強了根據地人民戰勝敵人的信心,也為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勝利讚歌。
上闋著重寫龍岡戰役——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開篇即以“萬木霜天紅爛漫”起興,寫龍岡地區無盡的林木在霜天的籠罩下,楓葉鮮紅耀眼的自然景色。起筆闊大,色彩鮮明,為第二句“天兵怒氣衝霄漢”作了渲染、烘托。第二句寫紅軍戰士為敵軍的囂張氣焰所激怒,怒氣之大以致衝入雲霄。如此形容,寫足了紅軍個個義憤填膺的精神狀態,預示了戰爭的勝利結局,也給整首詞營造了高昂、豪邁的藝術氛圍。第三句“霧滿龍岡千嶂暗”是寫實。據記載,1930年12月30日,張輝瓚率部進入龍岡,龍岡地區大霧彌漫,千山萬嶺被茫茫霧海所籠罩而變得幽暗。這樣的環境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齊聲喚,前頭提了張輝瓚”,寫反第一次大“圍剿”以活捉敵軍前敵總指揮張輝瓚而勝利結束。“齊聲喚”,據說當時“活捉張輝瓚”的喊聲漫山遍野,千峰回響,氣勢衝天。
下闋寫第二次反“圍剿”前的情景。開頭兩句寫敵軍情況。1931年,蔣介石增兵20萬,向紅軍發動第二次大“圍剿”,“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兩句寫的就是這一事實。敵人的兵力比第一次“圍剿”時多了一倍,而且來勢凶猛,氣勢洶洶。接下來三句寫紅軍這一方。麵對強大的敵人,最好的辦法是發動工農群眾,“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表達了作者的戰略思想,抒寫了作者反“圍剿”必勝的信心與豪情。“不周山下紅旗亂”一句,用典非常高妙。共工是一個摧毀舊天地,創造宇宙新格局的勝利了的英雄。紅軍也正是這樣的英雄,紅軍就是要打碎舊世界,創建一個嶄新的中國。這一典故,把不周山與紅旗,共工與紅軍,神話與現實聯係起來,使詞有了新的生命力,紅軍的鬥爭顯得更加壯闊,整首詞的內容也大為擴展。
於豪放中見出典雅、凝重,是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雲山頭雲欲立1,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2。
槍林逼3,飛將軍自重霄入4。
七百裏驅十五日5,贛水蒼茫閩山碧6,橫掃千軍如卷席7。
有人泣8,為營步步嗟何及9!
時代背景
這首詞寫第二次反“圍剿”,作於戰役結束以後,時在1931年6月間。我們在上一首《漁家傲》的題解中已經提到,第一次“圍剿”失敗以後,蔣介石死不甘心,又於1931年春發動了第二次“圍剿”。這一次,蔣介石調集了兵力20萬,以何應欽為總司令,駐南昌指揮進攻。參加進攻的有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孫連仲的第二十六路軍、朱紹良的第八路軍和王金鈺的第五路軍等,全部都不是蔣的嫡係部隊。其中蔡、孫、朱三部實力較強;三部從北方新到,表示恐懼,其左翼郭華昌、郝夢齡兩師大體相同。當時敵軍鑒於第一次張輝瓚、譚道源冒進深入的失敗,便采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辦法,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築成一道800裏戰線,向中央區進犯。紅軍兵力3萬多人,仍然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於5月16日首先攻擊駐在吉安附近而實力較弱的王金鈺部,一舉殲滅了王金鈺和公秉藩兩個師,然後回師東向,一直打到江西與福建的邊境。戰役於5月30日勝利結束。這首詞先寫第二次反“圍剿”戰役將近結束時的白雲山戰鬥,然後倒筆追敘戰役的整個過程。詞的上下兩闋,就是根據這樣的布置來寫的。
注釋
1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麵的山名,主峰介於吉安、泰和、興國三縣交界處,形勢險要,海拔912米,距東固鎮西南17裏。《嘉慶一統誌》:此山“峰巒特出,常有白雲蒙罩”,因以為名。1935年5月16日拂曉,毛澤東、朱德登上白雲山紅軍總指揮部指揮戰鬥。在這裏打了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一仗。雲欲立:夏雲積聚山頂,似乎要站立起來。
2枯木朽株齊努力:這裏是說在我軍包圍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時候,連枯木朽株也發揮了幫助我軍反對敵人的作用。枯木朽株:幹枯腐朽的樹木。典出漢代鄒陽《自獄中上梁孝王自明書》:“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古代兵略 又地》中也說:“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
3槍林逼:這是倒裝筆法。槍林:槍炮密集如林,極言其多。逼:迫近,靠近。
4飛將軍自重霄入:飛將軍,指矯健英勇的武將。語出《史記 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日‘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這裏用來描寫行動隱蔽神速的紅軍從山上衝下來殺敵的情形。重霄:即九重霄,九重天。古代傳說,天有九層,重霄指天極高處。入:這裏是下來的意思。當年紅軍隱蔽集結在山上,敵軍由富,田向東固地區進攻,紅軍居高臨下,突然從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飛將軍從天而降。
5七百裏驅十五日:這也是倒裝筆法,指在15天裏奔馳了700裏。當時紅軍從贛江流域的富田鎮打起,一直打到福建、江西兩省交界的建寧(閩山)、黎川地區,東西約700裏。戰役從5月16日至31日,實際為16天。驅:即長驅,有銳不可當之意。
6贛水蒼茫閩山碧:贛水,即贛江。蒼茫:曠遠迷茫,無邊無際的樣子。閩山:這裏指福建省建寧縣境內的武夷山區。碧:青綠色,形容山青翠秀麗。
7橫掃千軍如卷席:橫掃,有力地掃蕩。卷席:即席卷,像卷席子一樣。漢代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之句,意即輕而易舉地攻取各地。這裏形容紅軍殲敵迅速幹淨。千軍:指敵軍。
8有人泣:有人,指蔣介石。泣(qì):抑住聲音哭,即無聲地哭。第二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曾跑到南昌,大罵其部下無能,不禁痛哭失聲。
9為營步步嗟何及:蔣介石鑒於第一次“圍剿”冒進而失敗,這次“圍剿”改用所謂“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打法,但仍遭慘敗,嗟歎莫及。為營步步,即“步步為營”的倒裝。嗟(jiē):歎息,感歎。何及:怎麼來得及呢?
譯文
夏天的雲聚集在白雲山頂,
仿佛要站立起來,而白雲山下,
英勇的紅軍發出驚天動地的喊殺聲衝向敵人,
就連幹枯腐朽的樹木也發揮了幫助我軍打擊敵人的作用。
紅軍集中優勢兵力從山上猛衝下來,
仿佛從天而降,勢不可擋。
在十五天的時間裏,
我們的戰士從江西到福建,
長驅直入七百裏,
迅速幹淨地消滅了大批敵人。
蔣介石怎麼能不哭呢,
就是步步為營的進攻戰略也來不及了。
賞析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這首詞藝術而真實地反映了第二次反大“圍剿”的戰鬥曆程。
上闋寫第二次反“圍剿”中的白雲山戰鬥。這次戰鬥是第二次反“圍剿”的開頭一仗,關係到全局。上闋全從紅軍方麵著筆。起始一句“白雲山頭雲欲立”,采用擬人化手法寫雲,通過欲立之雲表現紅軍的戰鬥姿態和同仇敵愾的情緒。“白雲山下呼聲急”,寫白雲山下戰鬥已經打響,我英勇紅軍衝向敵軍,發出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枯木朽株齊努力”,采用擬人化手法,是說連“枯木朽株”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積極能動性,為殺敵而“齊努力”,這也預示了戰鬥必然取得勝利。“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寫紅軍集中優勢兵力從山上猛衝下來,直逼敵人,如高山滾石,銳不可當的氣勢。敵人紛紛繳槍投降,驚呼“紅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