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闋接著敘述反第二次大“圍剿”戰役的全過程。“七百裏驅十五日”是寫實,從江西富田鎮到福建的建寧縣約700裏,戰鬥從5月16日開始至5月31日結束,共16日。“驅”字,十分形象地描寫了紅軍長驅製敵的無可抵擋的英雄氣概。“贛水蒼茫閩山碧”是對前一句的補敘,既交代了紅軍在15天中長驅700裏所經過的地區,又描寫了一個景色迷茫,山清水碧,富有詩意的境地。在艱苦的行軍和作戰生活中,注入了樂觀的情緒。“橫掃千軍如卷席”,寫激動人心的戰鬥結果。白雲山戰鬥之後,紅軍從西向東,橫掃過去,先後又打了五個大勝仗,徹底打敗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大“圍剿”。這句充分表達了紅軍風掃殘雲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最後兩句以輕蔑的語調描畫了蔣介石等失敗後的窘態。“有人泣”,是說有人因戰敗而悲傷,這個人首先當然是蔣介石,但也包括那些戰敗的國民黨軍事頭目和軍閥的頭目。“為營步步嗟何及”一句,極富深刻的嘲諷意味。第二次“圍剿”時,敵人總結了第一次因戰線拉得太長,分散兵力進攻失敗的教訓,采取了步步為營的戰略方針,但是,還是被我英勇紅軍打得慘敗。
這首詞上闋全從紅軍方麵著筆,一、二句正麵寫紅軍高昂的士氣,旺盛的鬥誌。第三句用曲筆仍然表明紅軍眾誌成城,誌在必勝。後兩句寫紅軍進攻的威猛和神速。下闋仍以寫紅軍為主,前三句正麵概括描寫紅軍這次反“圍剿”的全過程,既寫戰鬥的時間和空間轉移,又寫戰鬥的喜人結局。最後兩句才寫到敵人一方,但這完全是為了襯托紅軍,勝負的鮮明對比,使詞的意味無窮。全詞畫麵雄奇,風格豪壯,生動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的全過程,堪稱是一首抒寫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壯麗史詩。
菩薩蠻 大柏地1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2當空舞?
雨後複斜陽3,關山陣陣蒼4。
當年鏖戰急5,彈洞前村壁6。
裝點7此關山,今朝8更好看。
時代背景
1929年1月中旬,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由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2月10日(農曆元旦)到達大柏地,大敗尾追的國民黨贛軍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俘敵團長肖致平、鍾桓以下8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這就是有名的“大柏地戰鬥”。詞中“當年鏖戰急”,即指這一戰鬥而言。根據曆史記載,自從這次戰鬥以後,革命形勢日益發展,紅色區域日益鞏固。1930年底到1931年夏接連粉碎了第一、第二兩次“圍剿”,旋於這年秋又粉碎了第三次“圍剿”。第三次“圍剿”,於1931年7月發動,蔣介石自任總司令,動員兵力30萬,並隨帶美日德軍事顧問,分三路進犯。紅軍三戰皆捷,繳槍逾萬,軍威大振。於是1931年11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便在瑞金成立。12月進攻紅軍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l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同誌領導下,在江西寧都起義,加入了紅軍。1932年6月到1933年2月這一期間,又擊潰了蔣介石匪軍的第四次“圍剿”。1933年夏天,作者到寧都視察工作,在返回瑞金縣城路過大柏地時,正值天空雨停虹現,夕陽在山,作者觸景生情,回憶往事,欣然命筆,寫下了這首詞。當時,作者已被調離軍事領導職務,改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工作。
注釋
1大柏地:地名,位於江西省瑞金縣城北60裏。
2誰持彩練:持,拿著。彩練:彩色的綢帶,這裏喻指彩虹。練:潔白的絲綢。
3雨後複斜陽:複,又,更。斜陽:從西邊斜射過來的陽光。唐代溫庭筠《菩薩蠻》詞:“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4關山陣陣蒼:關山,關隘和山嶺,這裏指大柏地以南約10裏的麻子坳隘口及其兩側山巒。陣陣蒼:時隱時現深綠的顏色。蒼:深綠色。
5當年鏖戰急:當年,指1929年。鏖(ao)戰:酣戰,苦戰。
6彈洞前村壁:洞,作動詞用,射穿,穿透。前村:泛指戰場附近的小村莊。
7裝點:裝扮,點綴。
8今朝:猶言今天,指1933年的夏天。
譯文
赤橙黃綠青藍紫,
好一道美麗的長虹。
是誰把著條彩色綢帶,
在雨後的天空裏舞動?
西下的太陽,又一次照耀,
新雨洗過的天宇,
向晚上的山川啊,一陣比一陣更加深青。
想起當年那場戰鬥,在這裏打得格外激烈,
前麵村裏的牆壁,也被槍炮的子彈穿破,
正是這些,斑斑累累的彈痕,
把眼下這美麗的關山,點綴的更加壯觀生色。
賞析
《菩薩蠻,大柏地》描繪大柏地雨後美麗誘人的景色,熱情謳歌人民革命戰爭,流露出一種寬慰樂觀的情緒。
上闋寫景。開頭“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兩句,作者首先巧妙地運用借代的手法。連用七種顏色鋪敘,寫出了彩虹的絢麗奪目。接著又以彩色綢帶比喻彩虹,具體寫出了彩虹美麗的形態,而且“當空舞”三字又使靜止的彩虹具有了動態,這樣,彩虹的身姿就更加美麗動人了。彩虹的出現是雨後的自然現象,所以作者隨即點明“雨後複斜陽”,表明此時正是陽光西斜之時。天空是如此的美麗,大地上又是如何呢?作者以“關山陣陣蒼”一句告訴讀者,經過雨水衝洗的關山,在斜陽的籠罩中,正流動著一陣陣蒼翠之色。作者筆下的關山充滿了動態之感,顯示出勃勃生機。
下闋寫今昔之感。“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回想起1929年2月在這裏發生的激戰,那次戰鬥形勢是多麼的緊張,打得是多麼的激烈。前村牆壁上的那些彈洞,就是當年戰鬥留下的痕跡。“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著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剮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加美麗了。作者的樂觀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詞描繪的畫麵是:絢麗的彩虹、雨後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牆壁上的彈洞等,高下、大小、遠近、偏正、方位等構圖適宜,層次極強。色彩是:彩虹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斜陽的紅,村莊牆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藍和群山的蒼翠為主色。“舞”字,使人覺得彩虹在藍天的映襯下有一種飄動感。“陣陣蒼”,讓人感到群山的蒼翠之色有著深淺明暗的變化。總之,整個畫麵豐富和諧,生氣盎然。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是重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悅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這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讚美之情。這些喜悅讚美的情思又是在不露痕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的。作者把主觀的情誌美與客觀的自然美、社會美高度統一,熔煉成藝術美,情景交融,富有韻味。
清平樂 會昌1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2,莫道君行早3。
踏遍青山人未老4,風景這邊獨好5。
會昌城外高峰6,顛連直接東溟7。
戰士指看南粵8,更加鬱鬱蔥蔥9。
時代背景
此詞作於1934年夏,時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進行期間。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是在1933年10月,動員兵力100萬,並以半數進攻中央紅軍。毛澤東曾總結這次“圍剿”與反“圍剿”戰爭說:“第五次‘圍剿’,敵以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前進,首先占領了黎川。我卻企圖恢複黎川,禦敵於根據地之外,去打黎川以北敵之鞏固陣地兼是白區之硝石。一戰不勝,又打其東南之資溪橋,也是敵之鞏固陣地和白區,又不勝。爾後輾轉尋戰於敵之主力和堡壘之間,完全陷入被動地位。終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年之久,絕無自主活躍之慨。最後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知在這次反“圍剿”鬥爭中,紅軍因為實行了由臨時中央召集的六屆四中全會所確立了的,五中全會所發展了的第三次“左”傾路線完全錯誤的單純防禦的軍事路線和其他錯誤政策,沒有能夠擊破敵人的圍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進行了長征。1934年夏,毛澤東在會昌,距離北部前線很遠,未能參與反“圍剿”主要戰役的指揮。當時第三次“左”傾路線正發展到頂點,而“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主張正確路線的同誌們,是同這條‘左’傾路線完全對立的。他們不讚成並要求糾正這條‘左’傾路線,因而他們在各地的正確領導,也就被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中央及其所派去的組織或人員所推翻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正是在這種困難和複雜的局麵下,毛澤東寫了這首詞。它反映出無論處在怎樣的逆境中,革命導師和偉大詩人總是恢恢有餘,從容不迫,抱定堅強的勝利信心和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
注釋
1會昌:縣名,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
2欲曉:快要天亮。欲:將要。曉:天亮。
3莫道君行早:莫道,不要說。君:第二人稱敬詞,相當於“您”,這裏是作者自稱之詞。行:動身,出發。舊諺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4踏遍青山人未老:踏遍青山,從1927年9月秋收起義以來,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轉戰千裏,腳下踏過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的無數山嶺,故雲。踏遍:走遍。人:指作者自己。
5風景這邊獨好:風景,風光,景色。這邊:指會昌一帶。獨:唯獨。
6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作者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7顛連直接東溟:顛連,山峰一個連著一個,連綿不斷。顛:通“巔”,山頂,這裏指山峰。直接:一直接到。東溟(míng):東海,這裏指福建省。溟:即海。福建省瀕臨東海。
8南粵(yuè):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裏指廣東。因其在江西省的南邊,立足於江西而南望廣東,故言南粵。
9鬱鬱蔥蔥:草木蒼翠茂盛的樣子。《後漢書 光武帝紀》:“氣佳哉,鬱鬱蔥蔥然!”這裏喻指革命前途光明美好。
譯文
東方的天空,已經度過長夜,
接近天亮,請不要用,戰士動身早啊!
把他們誇獎,紅軍戰士走遍千山萬水,
奕奕神采,說起我們祖國的未來,
最好的隻有,革命根據地。
會昌的城外山峰高聳入雲,
連綿的山嶺一直延伸到大海,
英勇的戰士望著廣東大地那無際的原野,
碧綠的青翠生機勃勃,富有色彩!
賞析
《清平樂 會昌》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豪邁的氣概,寬廣的胸懷以及對革命勝利的樂觀精神和堅定信念。
上闋寫晨起登山的情景與感慨。起始兩句“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交代時間環境。近似白描的兩句詞勾勒了一幅天將破曉的夏日晨曦圖,圖中的人當然是作者自己。“莫道”二字是說不要說我們走得早,還有比我們更早的人呢!表現了作者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奮發有為的革命精神。“踏遍青山人未老”,緊承前一句的“行”字,聯係作者的自注看,內中頗有深意。作者自1927年率領秋收起義隊伍進入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曆經國民黨的多次“圍剿”和黨內嚴重的路線鬥爭,轉戰於江西、福建等地,確實是踏遍了青山。到寫這首詞的時候,七、八年過去了,人的年齡有所增長,但革命意誌並沒有衰退。所以結句出現了“風景這邊獨好”的評說。作者對自己親手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有深厚的感情。
下闋寫登會昌山所見,實際上是“風景這邊獨好”的具體描述。“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兩句,寫登上城外會昌山高峰所看到的極為開闊遼遠的風光。作者站在高峰上,向東望去,峰峰相連,山山相接,綿延無盡,似乎與東海直接相連。“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寫南方的美麗景色。作者借同行的戰士指看,所見到的是“更加鬱鬱蔥蔥”的南國風景。
作者寫作這首詞時,在黨內正受到排擠打擊,被調離軍事領導崗位,改做政府工作,同時,當時的軍事鬥爭,在黨內左傾路線的控製下,經過一年仍未打破敵人的“圍剿”,革命根據地日漸縮小,形勢危急,紅軍被迫即將長征。但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對革命前途仍然充滿信心,堅信革命最終必將獲得勝利,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敘事寫景,情景交融是這首詞的一個顯著特點。作者從平常之事,聯想到關係中國命運的大事;從眼前的自然美景,聯想到革命前途的遠景。這種舉重若輕的大家氣度,嫻熟高超的藝術技巧,實在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