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長征和到達延安初期。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這一時期出現了毛澤東詩詞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曆盡千難萬險,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大智大勇,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大自然的艱難險阻以及黨內的錯誤路線,終於從挫折走向勝利的曆史進程。這裏有抒發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的英雄史詩《十六字令三首》、《婁山關》、《長征》、《昆侖》、《六盤山》;有反映黨中央和紅軍到達陝北後為鞏固陝北革命根據地打勝了第一仗的《給彭德懷同誌》;有反映對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歡迎和禮讚的《給丁玲同誌》;還有謳歌祖國壯麗河山,縱論古今人物的《泌園春 雪》。其中《長征》和《雪》分別被人們譽為毛澤東詩詞創作中詩的極品和詞的極品。

十六字令三首1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 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2,離天三尺三3。

其 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4。奔騰急,萬馬戰猶酣5。

其 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6。天欲墮7,賴以拄其間8。

時代背景

本詞作於二萬五千裏長征途中。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進入貴州,一舉攻克黎平,隨後又大敗黔軍王家烈、侯之擔等部,占領錦屏、劍河、台拱、鎮遠、施秉、黃平、餘慶、甕安等縣城。其另一支部隊則經過雷山。此詞第一首注所引民謠中的八寶山即在雷山縣境。據此估計,第一首當作於初入黔時。而全詞著錄在《婁山關》詞之後,則二三兩首丈當作於1935年2、3月或再稍晚些,似是指橫亙雲貴高原的烏蒙山脈,包括苗嶺大婁山等高山在內。這詞中所寫景象與(僂山關》詞所說:“蒼山如海”及舊誌所謂“萬峰插天,中通一線”雲雲,亦正吻合,是知這三首詞,並非成於一時,並非指的一山,乃是從1934年底到1935年春,在長征途中吟成的。或日:也可能是於1934年12月間在雷山寫成第一首,意猶未足,後來又補作第二三首,其素材,即自然印象仍是縱馬山頂時“回首”所見。這樣,就可以把三首連成一氣讀,更擅勝境,可備一說。

注釋

1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詞牌名,以全調字數取名,是一種短小的詞。

2驚回首:驚,吃驚,兼有驚喜的意味。回首:回頭看。

3離天三尺三:極言山高峻,與天相近。

4巨瀾:巨大的波浪。這裏所說巨浪的翻卷和下文“萬馬”的奔騰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5猶酣:猶,正。酣(hān):本指酒興正濃,這裏指酣暢,痛快。

6刺破青天鍔未殘:刺破青天,神話傳說:天是用青石砌成的。後來共工和顓項爭帝,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了,天塌了一個窟窿,女媧煉成了五色石把它補住了。這裏形容山峰的堅韌。鍔:刀口,劍鋒,這裏比喻峰尖。唐代柳宗元有“海上千山似劍峰”的詩句。殘:殘缺,毀壞。

7欲墮:要掉下來。墮(duò):掉下,落下。

8賴以拄其間:賴,依賴,依靠。拄其間:支撐在天地之間。拄(zhǔ):支撐。其:代詞,指天和地。

譯文

一、山呀山;

高入雲;戰士躍馬緊揚鞭;

回頭看;驚又險;

離天還有三尺三。

二、山呀山:

洶湧澎湃的巨浪,

翻滾的江河:

不停息;來匆匆;去匆匆;

萬馬奔向前。

三、山呀山:

長劍鋒利刺破天;

天遇塌;山峰高:

撐起青青天。

賞析

《十六字令三首》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是作者在馬背上斷斷續續哼出來的幾首小令,雖非一時之作,但內容相互有聯係,而且都是寫山,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越過的崇山峻嶺。作者從三個不同的審美視域(yù)展示了山橫空接天的高峻,顛連逶迤的磅礴,力擎(qíng)藍天的崇高,極典型地顯示出山的自然性的外在特征,同時又賦予山以豐富的社會性,使之展示出了革命者的壯美精神。

第一首寫山的高峻兼寫革命者的豪情。人與山相互映襯:人馬走過之後,回頭一看,所過之山高聳入雲,令人驚歎。“離天三尺三”,既寫出了山之高,更烘托出了“快馬加鞭未下鞍”的人的豪情,突現出長征路上紅軍不畏高險山路的英雄氣概。

第二首著重寫重疊起伏的山勢。落筆就用兩個極有氣勢的比喻來描繪群山綿延起伏的威猛氣象:“山,倒海翻江卷巨瀾”,使靜靜的千山萬嶺突然洶湧澎湃,喧囂起來,形成撼天動地的勢不可擋的力的運動。“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兩句,以奔騰急驟、戰鬥正酣的萬千戰馬,進而襯托出群山的磅礴氣勢,象征長征途中的紅軍將士排山倒海的巨大聲勢。

第三首寫山之峻峭高險。“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山的峻峭非同尋常,這是作者著意塑造山峰高入蒼穹(qióng)的峭拔形象。“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才是高山的真正作用,在這裏,作者充分展示了高山砥柱藍天的偉岸精神。這象征著中國有了共產黨和紅軍,中國上空的天是絕不會坍塌的。

這三首詞采用象征的手法,以雄偉簡勁的筆力,描繪了群山的奇特形象,從而熱情謳

歌了長征途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紅軍雄偉豪邁的氣魄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山是這三首小令共同的主題意象,既是作者對山的外在形體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作者寄托一定情誌的審美創造。它是山的藝術典型,是作者創造的第二自然。

憶秦娥 婁山關1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2,長空雁叫霜晨月3。霜晨月,馬蹄聲碎4,喇叭聲咽5。

雄關漫道真如鐵6,而今邁步從頭越7。從頭越,蒼山如海8,殘陽如血9。

注釋

1婁山關:關隘名,位於貴州省遵義縣城北60公裏婁山的最高峰上,萬峰插天,形勢極為險要,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遵義的重要關隘,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關上豎有一塊石碑,上麵寫著“婁山關”三個大字。

2西風烈:西風凜冽(lǐn liè)。

3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個寒霜滿地的清晨,遼闊的天空中,還掛著一鉤殘月,一群驚叫的大雁掠空而過。長空:遼闊的天空。“雁叫”、“霜晨”和上句的“西風”都是婁山關二月間的真實景物。

4碎:形容馬蹄聲清脆錯落。

5喇叭聲咽:喇叭,指軍號。咽: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裏用來描寫清晨寒風中的軍號聲低沉斷續。

6雄關漫道真如鐵:即“漫道雄關真如鐵”,因填詞平仄的需要而改變語序。雄關:雄偉的關隘。婁山關地勢險要,氣勢雄偉,故稱之“雄關”。漫道:空說,枉說。如鐵:像鋼鐵一樣堅固。

7而今邁步從頭越:而今,如今,指1935年2月第二次跨越婁山關時。邁步:跨步,大踏步。從頭越:重新開始,指紅軍再次跨越婁山關。

8蒼山如海:這裏是說蒼翠的群山逶迤起伏,層巒疊嶂,無邊無際,猶如浩瀚而波濤洶湧的大海。蒼山:青翠的群山。

9殘陽如血:殘陽,快要落山的夕陽。殘:將盡,剩餘。如血:好像鮮血一樣殷紅。唐代杜甫《喜雨》詩:“日色赤如血。”作者曾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句頗為成功的話。

譯文

凜冽的西北風,一個寒冷的霜天早晨,

在遼闊的天空中,掛著一輪殘月。

照在清晨嚴霜上,

紛亂的馬蹄聲,震撼著山穀,

清晨的寒風中傳來低沉連續的軍號。

雄偉的婁山關啊!

你象鐵鑄的一樣難以攻破,

而現在英勇抗戰的戰士,

將要從你頭上跨越,

蒼翠的群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

夕陽照在雄偉的關山上,

發出血樣的紅光,

迎接著即將來臨的新世界。

賞析

《憶秦娥 婁山關》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寫紅軍第二次進軍遵義時在婁山關與敵人發生激戰的情景,讚頌了紅軍的豪邁氣概和英勇精神。

上闋描寫紅軍向婁山關進軍時的戰場氣氛,融入了作者當時的沉鬱心情。“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兩句,描寫戰鬥環境。西風猛烈地刮著,清晨時分,寒霜滿地,殘月還懸於半空,遼闊的天空中傳來了歸雁的鳴叫聲。十個字,寫出了西風、長空、大雁、晨霜、殘月五種景物,而且排列有序,詞語凝練,景色清美。第二個“霜晨月”,詞意承前,景物依舊,但詞意轉向了紅軍進軍的戰鬥行動。“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寫紅軍馬蹄聲雜遝輕急,軍號聲幹澀斷續,一支部隊正緊張急速而又高度戒備地前進。

下闋寫紅軍越過婁山關天險的豪邁氣概和勝利後婁山關的壯美景色。“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者豪邁地說,如鋼似鐵的婁山雄關算得了什麼,如今紅軍

再次大踏步地越過去了。第二個“從頭越”詞意與前不同,主要指越過婁山關的時間。“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描寫紅軍過關時所見景物。群山蒼翠如無邊無際的大海。奪關勝利結束的時候,夕陽正照,殷紅如血。這裏描寫的是當時的真實景物,也是抒情。這樣一幅闊大豔麗的宏偉圖景,有力地表現了紅軍取得奪關勝利後的豪邁情懷。

這首詞是婁山關戰鬥的英雄史詩,是一首雄壯的革命戰爭的讚歌。蒼涼、凝重與雄勁豪放的統一構成了這首詞的第一個特色。全詞氣氛悲壯,但又蘊涵著勃勃生機,躍動著生命的創造力。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這首詞的抒情特點。詞人的情感隨著情境的變化流轉跌宕,傳達出了一種樂與憂、豪與悲相互交織的、複雜的心理感受和情懷。選擇典型環境和側麵描寫是這首詞的第三個特色。攻占婁山關是在黃昏時,當時戰鬥打得很激烈。到次日拂曉,敵人又兩次集結兵力進行反撲,戰鬥更為激烈。但全詞略去了攻克婁山關時激烈戰鬥的場麵,隻寫了一頭一尾,一朝一夕,即戰鬥開始前的行軍和戰鬥結束時過關的情景,同時筆力集中在氣氛的渲染上。上闋在描寫行軍時,作者選取了拂曉時這個典型環境來寫“西風烈”、“雁叫”、“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通過人這時最敏感的幾種觸覺和聽覺,構成了濃重悲壯的戰爭氣氛。下闋描寫戰鬥結束過關時,通過黃昏時的典型環境抒寫詩人的所見所感,“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從側麵揭示了戰鬥的激烈情景,還預示了未來的道路更長,更艱苦,需要我們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戰鬥。

七律 長征1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2難,萬水千山隻等閑3。

五嶺逶迤騰細浪4,烏蒙磅礴走泥丸5。

金沙水拍雲崖暖6,大渡橋橫鐵索寒7。

更喜岷山千裏雪8,三軍過後盡開顏9。

時代背景

本篇所說的長征,指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軍團,即第一方麵軍從江西、福建根據地向陝北的進軍。在這次長征中,第一方麵軍經過了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一萬八千餘裏,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終於勝利地到達目的地,與陝北紅軍會合。這一首《七律》便是這一偉大曆史事件的藝術概括,是膾炙人口的壯麗的史詩。

在長征途中,1935年9月18日紅軍突破岷山天險臘子口,進入甘南,占岷州。10月2日,占通渭。占通渭時,毛澤東曾為戰士朗誦此詩(參看胡安吉《毛主席給我們朗誦詩》載1959年2月號《解放軍文藝》)。據此,此詩當作於1935年10月1、2日間,

注釋

1長征:長途行軍,這裏指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福建出發,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經過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省區,一路上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25000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 昆侖》、《清平樂 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2遠征:長征。

3萬水千山隻等閑:把渡過萬條險惡的水,越過千座高峻的山看作平常的事。萬水千山:極言山多,並非確指。等閑:看得平常,不在話下。

4五嶺逶迤騰細浪:高聳入雲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隻像水麵吹起的細小波浪。五嶺:大庾(yǔ)嶺、騎田嶺、萌渚(zhǔ)嶺、都龐嶺、越城嶺等五座大山的合稱,綿延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區的交界處。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沿這四省、區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逶迤(wēi yí):綿延不斷的樣子。騰:騰起,跳躍,這裏是泛起的意思。細浪:細小的波浪。

5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氣勢磅礴,但在紅軍看來也隻像滾動的泥丸罷了。烏蒙:山名,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磅礴(páng bó):廣大而氣勢雄壯的樣子。走泥丸:《漢書 蒯(kuǎi)通傳》:“阪(bǎn)上走丸”,即在斜坡上滾下泥丸來。走:滾動。

6金沙水拍雲崖暖:金沙江的驚濤駭浪拍打著聳入雲霄的懸崖峭壁。金沙江:即長江上遊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麵。江的兩岸,懸崖峭壁高聳入雲。紅軍在雲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車渡渡過金沙江的時候是1935年5月,所以說“暖”。雲崖:插入雲中的峭壁。崖:山邊,峭壁。

7大渡橋橫鐵索寒: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上橫架著寒光閃閃而又令人膽寒的鐵索橋。大渡:即大渡河,岷江的支流,發源於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河中水勢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瀘定橋。該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橋長約30丈左右,是四川省通往西藏的要道。鐵索寒:瀘定橋用13根鐵索建成,上鋪木板。紅軍1935年5月到達瀘定橋時,橋板已被對岸守敵拆除。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上隻剩下寒光閃閃的鐵索。紅軍先頭部隊的勇士是冒著對岸敵人的炮火,攀援橋的鐵索衝過大渡河,奪得大渡橋的。

8更喜岷山千裏雪:紅軍特別喜歡岷山千裏積雪的壯麗景色。岷(mín)山:位於四川、甘肅兩省的交界處。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幾十座山峰海拔超過4500米,山頂終年積雪,又稱為大雪山。千裏雪:極言積雪麵積廣大。

9三軍過後盡開顏:紅軍翻過了岷山都豪邁地笑了。三軍:古代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後多用為軍隊的總體通稱。作者自注:指紅軍一、二、四方麵軍。這是作者後來的解釋,其用意是為了加強全軍的團結。盡:副詞,全,都。開顏:笑逐顏開,喜形於色。顏:麵容。

譯文

紅軍不怕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

即使是萬水千山我們也是等閑視之。

五嶺蜿蜒曲折,

河水騰越著細小的波浪。

烏蒙山氣勢磅礴,

但也對於革命戰士也不過是個小泥球罷了。

金沙江的波濤洶湧,

不停地拍打著兩岸的峭壁,

江上流動著一股股灼熱的氣浪,

鐵鎖橋橫貫於大渡河上,

光滑的鐵鎖鏈給人以冰冷的感覺。

但是更讓人欣喜的是在翻越了千裏雪山之後,

我們的革命誌士都為成功而喜笑顏開。

賞析

《七律 長征》最早發表於北平東方快報印刷廠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由王福時主編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後又披露於1937年10月英國倫敦維克多 克蘭茨公司出版的斯諾著《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這首詩是毛澤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詩,是毛澤東詩的代表作。

關於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曆史意義,毛澤東在長征結束以後的一次報告中,曾給予極其崇高的估價,說得那麼準確,那麼有力,又那麼感動人。

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的紅軍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27萬餘裏,縱橫11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11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隻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11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這首詩,正是這一大進軍的光輝的寫照和熱情的頌歌、它集中地表現了紅軍的英雄豪邁的氣概,同時也生動地描寫了長征的壯闊艱險的場麵。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詩,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傑出典範。毛澤東的《長征》詩是記錄這次偉大曆史的無比壯麗的史詩。全詩高度概括了紅軍長達25000裏的行軍,抒發了無產階級領袖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