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點明題意,概寫紅軍長征這一曆史事件。“難”是“萬水千山”的具體化。“不怕”、“等閑”構成了全詩的主旋律。這兩句詩語勢豪縱,充分展示了紅軍在長征中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采取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把萬水千山中的“千山”典型化、形象化。“五嶺”、“烏蒙”是長征途中具有典型性的高山,作者將高峻、廣袤的山脈化小,一像粼粼細浪,一如滾動的泥丸。這樣寫,則襯托出紅軍形象的高大與萬難不懼的精神。頸聯“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仍是萬水千山的演化,著重寫水。金沙江兩岸,山崖高聳入雲,急險的江水拍打著雲崖,壯觀極了。大渡河上,鐵索橋橫係兩岸,碗口般粗細的鐵鏈寒光閃閃。作者通過視覺向觸覺移易的心理通感現象,寫出紅軍勇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時的意態和感受,表現了紅軍的堅強意誌和英雄本色。尾聯寫長征勝利的喜悅。“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兩句,直抒紅軍征服大雪山之後的歡樂心情。“更喜”、“盡開顏”,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全軍的興奮喜悅之情。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對貌似強大、窮凶極惡的敵人不屑一顧,對不畏艱險、勇敢樂觀的紅軍將士盡情謳歌。正是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百戰沙場、總攬全局的偉人之胸懷,成就了這首千古一絕的奇詩!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魅力之所在!

念奴嬌 昆侖1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2,莽3昆侖,閱盡人間春色4。飛起玉龍三百萬5,攪得周天寒徹6。夏日消溶,江河橫溢7,人或為魚鱉8。千秋功罪9,誰人曾與評說10?

而今我謂昆侖11: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12,把汝裁為三截13?一截遺14歐,一截贈美15,一截還東國16。太平世界17,環球同此涼熱18。

時代背景

此詞著錄在《七律 長征》詩後,《清平樂 六盤山》詞前。紅軍攻占六盤山在10月7日。此詞當作於此期間,由通渭向六盤山進軍途中。

注釋

1昆侖:山脈名,其主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西接帕米爾高原,東段分三支延伸。其南支向東延伸後與岷山相接,因而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侖山的一個支脈。昆侖山是我國最大的山脈之一,平均高度在5000米以上。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紅軍在陝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誌。此時此刻,作者有感於懷,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2橫空出世:橫空,橫亙(gèn)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昆侖山的高大和險峻。

3莽:草木茂盛的樣子。這裏有巍峨、龐大的意思。

4閱盡人間春色:閱盡,看盡,看足。人間春色:喻指人世間一切盛衰興廢。

5飛起玉龍三百萬: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wān yán)起伏,好像無數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形容其多。化用宋代張元“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詩句。

6攪得周天寒徹:攪,攪亂。周天:滿天。寒徹:寒冷透徹。意即非常冷。

7江河橫溢:江河,長江、黃河。橫溢:水行不由河道而流出來,即泛濫成災。橫:不由正道。

8人或為魚鱉:人們多被洪水淹死。或:有的。為魚鱉:成為魚和鱉,即有的人因水災而葬身魚腹。梁 蕭統《文選 辯命論》:“曆陽之都,化為魚鱉。”

9千秋功罪:曆史功罪。千秋:千年。功罪:功勞和罪過,這裏是偏義詞,實指罪過。

10誰人曾與評說:誰人,何人。曾:曾經。與:介詞,為。評說:評判,評論。

11而今我謂昆侖:而今,現在,如今。謂:說。

12安得倚天抽寶劍:即“安得抽倚天寶劍”。安得:怎麼能夠。《國語 楚語》:“民瘦

瘠(jí)矣,君安得肥?”倚天抽寶劍:唐代李白《大獵賦》:“於是擢(zhuó)倚天之劍。”倚天劍相傳出自楚 宋玉《大言賦》:“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形容寶劍之長,拔出來,一頭放在天上。倚:憑借,靠著。抽:拔。

13把汝裁為三截:汝,第二人稱代詞,你。裁:剪斷,這裏指用劍劈開。截:段。

14遺(wèi):送,贈給。

15美:指美洲。

16東國:指亞洲,包括中國、日本等。

17太平世界:指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

18環球同此涼熱:世界大同,人類皆得飽暖安樂。環球:也作寰球,整個世界。涼熱:冷暖,喻指飽暖安樂。字麵上指氣候,實是雙關語。

譯文

啊,昆侖!

你這橫跨天空的高山,突兀的挺立於世界屋脊,

看盡了人類世界盛衰興敗的變遷。

長年的白雪皚皚象潔白的巨龍蜿蜒飛舞,

使得漫天嚴寒。

夏季到來,冰雪融化,江河滔滔,

洪水肆意泛濫,世間充滿了災難。

幾千年來你的功過,又有誰人過問和評說呢?

啊,昆侖!

你這橫跨天空的高山,我現在告訴你,

不要高聳入雲,不要這多積雪,

不如揮動長劍,把你截為三段?

分給歐洲、美洲和東方國家。

這樣世界實現同等,戰爭和災難就會少了,

全球到處是和平!

賞析

《念奴嬌 昆侖》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通過對昆侖山功罪的評論和拔劍裁山的奇特想象,充分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抱負。

上闋著重寫昆侖。起筆“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三句,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寫出了昆侖的高聳廣袤(mào)和曆盡人間滄桑的悠久曆史。“橫空出世”,突出了高高橫亙(gèn)於空中超然獨立於人世間的宏偉形象。“莽”,則突出了昆侖莽莽蒼蒼,遠大而無窮無盡的氣勢。“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寫昆侖山常年積雪,皚皚(ái ái)雪山帶來的是寒冷。因昆侖山綿延萬裏,其寒冷籠罩的範圍非常廣大,所以作者說“攪得周天寒徹”。作者以奇異的想象比喻昆侖的運動變化形態及其巨大的自然作用力。“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三句,寫這些“玉龍”的缺點,它們曾經給江河兩岸的人民帶來頻繁的水災。作者把自然的昆侖與人類的曆史盛衰聯係起來,使得昆侖不僅與人類的曆史命運密切相關,而且賦予了昆侖極其豐富的曆史文化意蘊(yùn)。“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兩句,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作者那史學家的睿( rui)智眼光和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下闋寫作者的奇想。“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三句,作者與昆侖山對話,根據昆侖使“江河橫溢”的缺點,提出設想:不要這麼高,也不要這麼多雪,就不會造成水災。怎樣才能使昆侖不要這麼高,不要這麼多雪?接下來三句作者發揮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作者希望能抽出倚天長劍,把昆侖裁為三截。以下就“三截”進一步發揮想象:“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這樣就能“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了。人類這個大家園有著大致相同的氣溫,不至於冷的過冷,熱的過熱。這種寫法是一種象征的手法,把昆侖山作為人類曆史文化的象征,而“我”則是無產階級的自覺代表,詞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革命理想,即要消滅帝國主義,徹底改造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的世界大同。

全詞氣魄宏偉,筆力雄健,風格豪放,堪稱前無古人,後啟來者。把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結合起來,表達宏偉的革命情懷和巨人般的非凡氣概是這首詞的又一藝術特點。

清平樂 六盤山1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2。不到長城3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4。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5西風。今日長纓6在手,何時縛住蒼龍7?

時代背景

1935年10月2日,紅軍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過平涼——固原大道,當日夜間又進入山區,把尾隨追擊的敵軍甩掉。第二天,即10月7日,在山區青石嘴遇國民黨東北軍白鳳翔部騎兵,一戰勝之,俘虜敵軍400餘人,馬400餘匹,經宣傳解釋後,都加入了紅軍。在戰鬥勝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氣,於當天下午攻占了六盤山,晚到山東腳下宿營。這一天行軍80多裏。

此詞當作於攀登上達六盤山頂峰之時,六盤山的勝利,意味著長征途中最後一道天險的突破。詞中就革命進軍,作了回顧與前瞻,這是極自然的情理。

注釋

1六盤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甘肅省東部,是隴山山脈的主峰,南北走向,長約240公裏,主峰海拔2928米。六盤山上下約60裏,山勢險峻,山路曲折險窄,要盤旋多重才能到達峰頂。六盤山是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前的最後一座高山。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10月初,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勝利地越過六盤山。隨後直抵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這首詞是作者率領紅軍翻越六盤山時所作。

2望斷南飛雁:古代有雁足傳書的說法,這句是說,紅軍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六盤山,要是飛雁能把這一勝利消息帶給留在南方根據地的戰士與革命群眾,那該多好啊!表達了作者和紅軍戰士對南方老革命根據地軍民深切的懷念!望斷:望到看不見。這和唐代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詩的意思一樣,表示望得久,望得遠。

3長城:萬裏長城有一段在陝北境內,這裏用以指代長征的目的地——陝北根據地,也指當時的抗日前線。

4屈指行程二萬:屈指,彎著指頭計算。行程二萬:從江西、福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到六盤山,行程約二萬裏。

5漫卷:隨意舒卷。漫:隨意,不受拘束。

6長纓:長繩子。典出《漢書 終軍傳》:“(終)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這裏比喻強大的革命武裝。纓:繩子。

7蒼龍:本指太歲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凶方,因稱太歲為凶神惡煞。這裏指反動派首領蔣介石。

譯文

天空晴朗開闊,少有浮雲,

隻到看不見南飛的大雁。

不到達長城腳下就不能算是英雄好漢,

扳著手指頭算來,

我們已經走過了兩萬裏路程。

巍峨的六盤山巔,

盡是紅旗迎著西風自如招展。

現在我們為革命保存下了

大批的有生力量,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推翻

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賞析

《清平樂 六盤山》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回顧了萬裏長征的行程,表達了紅軍戰士們勇往直前的鋼鐵意誌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首戰鬥前進的勝利曲,是一篇振奮人心,激揚鬥誌的宣言書。

上闋“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起筆境界遼闊,寫站在六盤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見。兩句詞緊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淨朗,雲層疏淡,大雁往南飛。“望斷”二字涵義豐富,寄意尤深。“望斷”,指望了又望,直到望不見還望。因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過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會勾起作者和紅軍對南方革命根據地軍民和故鄉父老鄉親的無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斷的神情。這兩句雖是寫景,但景中寓情。接下來“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兩句,抒情顯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紅軍所行的路程已經兩萬裏,前麵已經沒有險峻的高山了,預定的目的地是一定會到達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還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北上去抗日前線的堅強意誌和決心。隻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兒!

下闋的結構同上闋一樣,也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六盤山上高峰”,點明六盤山題意,並告訴讀者,作者當時是在六盤山高峰之上。高峰是作者描寫的一個大的背景,這個背景前麵的景物很特別:“紅旗漫卷西風”。紅軍的紅旗漫卷於西風之中,這個特別的景物,象征著勝利。從畫麵中能體現出紅軍將士的豪壯之情,這就是景中寓情。“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是直接抒情。意思是長征勝利了,革命的主動權已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縛住蒼龍”隻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作者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六言詩1 給彭德懷同誌2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遠坑深3,大軍4縱橫馳奔。

誰敢5橫刀立馬?唯我6彭大將軍!

時代背景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結束了長征,到達陝北保安的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城)。這時,國民黨軍的5個騎兵團尾隨而至。為了不把敵人帶進陝北根據地,10月21日,彭德懷指揮先遣隊在吳起鎮附近的大峁粱進行了“切尾巴”戰鬥,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打勝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的第一仗。為此,毛澤東特作本詩,給予高度讚揚。彭德懷閱詩後,謙遜地提筆將末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並將原詩送還了毛澤東。本篇首見於1947年8月1日冀魯豫部隊《戰友報》。原編者注曰:1935年彭德懷率紅一軍團強攻臘子口,偵察完地形後發一電報給毛澤東,毛澤東即以此詩作為複電雲雲。與事實不符,又據彭德懷自述》所記,詩雲“山高路險溝深,騎兵任你縱橫。誰能橫槍勒馬,唯我彭大將軍。”文字與戰友報》所載略有不同。此詩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今題即由編者所加。

注釋

1六言詩:每句六個字的詩。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數和平仄都不像律詩那樣嚴格。

2給彭德懷同誌: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的騎兵跟了上來,毛澤東給彭德懷擬了一份電報,主張給馬家騎兵一個打擊,以防把敵人帶進根據地。彭德懷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擊潰了敵人五個騎兵團的追擊。毛澤東得知這一勝利消息,立即寫了這首六言詩贈給彭德懷。彭德懷(1898—1974年),湖南湘潭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1928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7月,領導平江起義,參加紅軍,任紅五軍軍長。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第五次反“圍剿”之後,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1935年9月,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同年10月下旬,指揮了紅軍長征途中的最後一仗,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擊潰了馬鴻逵、馬鴻賓的五個敵騎兵團的追擊,確保了紅軍長征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國防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3山高路遠坑深:指陝北高原地區的地形地貌,土山連綿起伏,坑穀縱橫錯雜,高

高低低,坑坑窪窪,走路往往需要翻土嶺,過山穀,繞曲道,看似近而實遠。

4大軍:指紅軍。縱橫:奔放而不受拘束的樣子。形容紅軍用兵自如。馳騁:即奔馳,

跑得很快,形容紅軍行動神速。

5誰敢:有誰敢,哪個敢。橫刀:橫拿著刀。立馬:騎在馬背上,勒著馬站著。橫刀勒

馬,形容英武的戰將的雄姿。

6唯我:隻有。彭大將軍:對彭德懷的敬稱,愛稱。

譯文

山高路遠,路途險峻,

但是卻不能阻擋人民軍隊往來飛馳前進的步伐。

誰能有在敵人麵前橫刀立馬的英雄氣概,

也隻有我們優秀的彭大將軍了。

賞析

《六言詩 給彭德懷同誌》最早發表於1947年8月1日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後正式發表於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這是一首祝賀勝利的六言詩。首句“山高路遠坑深”,連用三個主謂短語,極為精煉地概括了陝北高原地區地形、地貌特征,土山起伏,坑深路回,這是阻止馬家騎兵發揮騎兵優勢的天然障礙,而對紅軍來說,則是據以殲滅敵人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大軍縱橫馳奔”,“縱橫”,形容大軍“馳奔”時勢不可擋,無所拘束的狀態,寫出了紅軍將士憑借陝北高原有利的地形、地貌神速進軍,英勇奮戰的壯偉場麵,塑造了紅軍將士所向披靡,威武雄壯的群體形象。大軍形象如此高大,它的領頭人是誰呢?於是,作者轉筆以巧妙的問句寫出:“誰敢橫刀立馬?”“橫刀立馬”四個字非常形象,也非常有力,至此,一個藐視一切,威風凜凜貌若天神的大將軍形象已經巍然屹立在讀者眼前。這位大將軍是誰呢?作者給出了答案:“唯我彭大將軍!“唯我”二字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彭德懷的由衷讚揚。

全詩風格粗獷豪放。一、二句是大背景,是襯托。三、四句是前景,猶如一尊巨型塑像。全詩氣勢磅礴,威武雄壯,人景相襯,相得益彰。

四言詩 懦夫奮臂

一九三五年十月

嚶其鳴矣1,求其友聲2。

暴虎3入門,懦夫奮臂。

時代背景

這首詩作於一九三六年。借用古詩抒情達意。《詩經 小雅 伐木》的第一章有詩雲: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彼伊人,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