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3 / 3)

注釋

1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見《詩經 鹿鳴》,全詩為:“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伊人兮,不求友聲?”意為:(鳥兒)嚶嚶地鳴叫聲啊,追求著它的同類的回應。看那些鳥兒啊,還能夠追求它的同類的回應,何況是人,怎麼能不呼朋喚友呢?

2聲:朋友的唱和聲。

3暴虎:原指與老虎搏鬥。這裏指凶猛的老虎。《詩經 小雅 小曼》:“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詩中以“暴虎”比擬凶殘的日本帝國主義者。

譯文

鳥兒在嚶嚶地叫,

是在呼喚尋找它的同伴。

凶殘的老虎闖入了我們的家園,

我們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奮起抵抗侵略呢?

賞析

詩意大致是,鳥類尚求伴侶,求和平,何況人類呢?毛澤東引用《伐木》中的兩句詩,寫在他作為中國抗日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與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共同寫給高桂滋的信上。信中說,“居今日而言,抗日討賣國賊,非有廣大之聯合戰線不為功”;“其在國際則聯合一切與日本為敵之國家與民族”。這也是“求其友聲”的現實政治內容。

毛澤東在引詩後續了兩句“暴虎入門,懦夫奮臂”,表明凶殘的日寇已經踏入國門,連懦夫尚且振臂抗敵,何況“愛國有誌之人”呢?所以信中緊接詩後寫道:“誰謂秦無人而

日甘受亡國奴之辱乎?”勸勉高桂滋為洗亡國之辱而共同抗日。毛澤東純熟地運用古詩,表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堅決抗日的決心,以及聯合高桂滋部共同對敵的坦誠。

沁園春 雪1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2風光,千裏冰封3,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4;大河上下5,頓失滔滔。山舞銀蛇6,原馳蠟象7,欲與天公8試比高。須晴日9,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10,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11,略輸文采;唐宗宋祖12,稍遜風騷。一代天驕13,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14。俱往矣15,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時代背景

中央紅軍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一年中,經曆了11個省,走過終年積雪的雪山,越過人跡罕至的草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攻堵截,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410個團和不計其數的地主武裝。占領過54個城市,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華裏,戰勝了軍事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勝利地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與陝北紅軍會合。之後,從11月起,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的三次“圍剿”,大大地鞏固了陝北的革命根據地,有力地促進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新的高漲。為了進行抗日,紅軍在1936年2月,渡河東征進入山西,取得了許多勝利,並準備開赴河北抗日前線。但這時蔣介石調動大軍進入山西,協同閻錫山阻攔紅軍前進,同時命令東北軍和西北軍進攻陝北根據地。為了保存抗日實力,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紅軍於5月間回師河西,同時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號召國內一切軍隊同紅軍停戰議和,共商抗日救國大計。

《沁園春 雪》即作於1936年2月,正是紅軍渡河東征,出師抗日期間。這是一首長調,以詠雪起興,讚美祖國的江山,評論祖國的曆史,歌頌祖國的今天與未來。

注釋

1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麵軍1936年2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抗日前線的時候。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談判期間,會見了柳亞子先生。柳亞子向毛澤東索句,毛澤東就把這首詞抄贈給他。後來這首詞在《新民報晚刊》、《大公報》上發表出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作者於1945年10月7日給柳亞子的信中說,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2北國:指中國的北方。

3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這兩句是互文見義,即千裏萬裏都是冰封,千裏萬裏都是雪飄。冰封:被冰所覆。

4惟餘莽莽:惟,隻。餘:剩下。莽莽:本指草木茂盛的樣子,這裏指空曠無際的樣子。

5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大河:指黃河。古代以“河”為黃河的專稱,也稱大河。上下:上遊和下遊。頓:頓時,立刻。失:消失。滔滔:形容水勢盛大的樣子。

6山舞銀蛇:冰雪覆蓋著的山巒,蜿蜒曲折,綿延起伏地伸向遠方,遠遠望去,像白色的蛇在舞動。山:這裏指陝西和山西一帶的高原。

7原馳蠟象:被白雪覆蓋著的秦晉高原,丘陵起伏,似蠟白色的象群在奔馳。馳:奔馳。蠟象:白色的象。蠟:作形容詞用,白色。

8天公:老天爺,這裏指天空。

9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等到晴朗的日子,看到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好像裝飾豔麗的美女裹著白色的披風,格外嬌媚。須:等到。紅裝:婦女的豔麗服飾,也代指美麗的女子,此處兩用皆可。素裹:裹素的倒裝。裹:包,穿。素:潔白淨美的服飾。妖嬈:嬌美豔麗。

10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祖國的河山是這樣的美好啊,引得無數英雄爭著為之奔走操勞。如此:像這樣。嬌:嫵媚可愛。引:招致。競:比賽,爭著。折腰:鞠躬,躬著腰侍候。

11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可惜秦始皇、漢武帝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麵的成就略有遜色。秦皇:即秦始皇,名贏(yíng)政(公元前259-前210年),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即漢武帝,名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漢朝武功最盛的皇帝。略輸:稍微差一點兒。文采:指辭藻,才華。

12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唐太宗、宋高祖的文學才華稍次。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宋祖:即宋太祖趙匡胤(yìn)(927-976年),宋朝的開國皇帝。稍遜:稍微遜色。風騷:泛指文章的辭采。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屈原作的《離騷》,代指楚辭。

1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代,整個一個時代。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代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意思是上天所驕縱的人物。《漢書 匈奴傳》:“單於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本名鐵木真(1162-1227年),成吉思汗是1206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汗(hán):可(ké)汗的省稱,即王。1271年成吉思汗被推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

14隻識彎弓射大雕:隻不過以武功見長,缺乏文治。識:知道,懂得。彎弓:拉弓,拉滿弓準備放箭。雕:一種鷹屬大型猛禽,多生活在北方沙漠地帶,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被射中。所以古代以“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

15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全,都。往:動詞,過去。矣:語氣助詞,了。數(shǔ):點算。風流人物:指一代極有影響的人物。宋代蘇軾(shì)《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裏指英雄人物。今朝:今天。

譯文

北方的山河風光,

千萬裏都是冰封大地,雪花飄舞。

看著長城的內外,都是一片空曠無際的樣子,

就連黃河也因為冰封而失去了滾滾的波濤。

冰雪覆蓋的山巒,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

好似白蛇舞動一樣,被白雪覆蓋的高原上,

如同白色的象群在奔跑,

好象要與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

等到晴朗的日子,

看到紅日和白雪相互映襯,

十分嬌美壯麗。

祖國的山河大地如此美好,

讓無數英雄壯士為她奔波操勞。

可惜秦始皇和漢武帝武功強盛,

文治上卻略有遜色;

唐太宗和宋太祖的文學才華稍有不足。

堂堂一代天之驕子成吉思汗,

隻有武功,不懂文治。

縱觀古今,能夠算得上是英雄的人,

還要數今天我們的中國人民。

賞析

《沁園春 雪》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後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這首詞是毛澤東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首詞,是毛澤東詩詞的又一首代表作。

這是一首北國風光的讚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氣概和無產階級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作者的偉大抱負和雄視百代的豪情。

上闋主要寫景詠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麗。“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三句,起筆就大氣磅礴,有包舉宇內之勢。作者以“背負青天朝下看”的審美視野,縱覽祖國北方的河山。“千裏”、“萬裏”都說明地域之廣,“冰封”、“雪飄”交代是冬天的風光。“望”字承上啟下,既望千裏萬裏,又望北國特有景物。最顯眼的景物首推“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長城、黃河,有著極其豐厚的曆史文化意蘊。作者以“莽莽”渲染長城早已是一片冰雪,無邊無際,以“頓失”狀寫黃河因為被冰雪覆蓋,滔滔洪水已不見蹤影,突出了冰雪的威力。長城與黃河相應,寫得極有氣勢。接下來望到的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冰雪覆蓋的群山狀如銀蛇起伏向前,綿延無盡,冰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馳,好像要與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一“舞”一“馳”的動態描寫,把北方冰雪世界中的群山、高原寫得氣雄力足,生機勃勃,顯示出了一種大無畏的抗爭精神。上闋結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作者妙想奇發,著筆雪天雪景,去描繪雲散天晴冬陽暖照的晴天雪景。作者以羨人的裝束“紅裝素裹”設喻,描寫睛日照耀下的北國冰雪江山的風景,確實是“分外妖嬈”。

下闋著重論史抒懷。“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兩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句用深情的讚美承“分外妖嬈”,第二句緊接首句意脈而又大開思路以啟下,把上下兩闋連綴得天衣無縫。“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共有三層意思,作者以一感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惜”字領興,既肯定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為如此多嬌的江山“競折腰”的英雄,又評說他們的曆史局限:“略輸文采”、“稍遜風騷”、“隻識彎弓射大雕”。,作者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幾個曆史時代的巨人給予了美學意味的評說。“俱往矣”一句總括過去千百年曆史中的許多英雄人物,引出今朝。“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全詞中最具偉力的詩語,作者雄視百代,超越往古,充分表達了無產階級肩負曆史使命的自豪與完成曆史使命的自信。

《沁園春 雪》的美學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全詞境界高遠,氣象宏偉,景象非凡,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得到了完美統一。柳亞子譽之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chēng)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臨江仙 給丁玲同誌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紅旗飄落照2,西風漫卷孤城3。保安人物一時新4。洞5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6。

纖筆一枝誰與似7?三千毛瑟精兵8。陣圖開向隴山東9。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時代背景

1933年5月14日,中共黨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女作家丁玲,在上海遭國民黨便衣暗探綁架。輿論嘩然,激起文化界進步人士極大憤慨,複以蔡元培、宋慶齡、魯迅等38人致電南京政府大力營救,國民黨當局未敢遽下毒手。特秘密押赴南京,軟禁達3年之久。1936年9月18日,在黨組織的救援下,丁玲逃離南京,潛回上海。10月中旬,喬裝赴西安。11月初,赴陝北,月中順利到達保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黨中央領導同誌的熱烈歡迎。毛澤東問她打算做什麼,她回答說:“當紅軍。”11月22日,蘇區第一個文藝團體—一中國文藝協會在保安成立,丁玲當選為主任。此後,根據她本人的要求,黨中央派她隨紅軍總政治部出發,到前方去工作。行軍十餘日,抵達陝西定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率主力部隊向西安方向運動,丁玲亦隨軍南下。此期間,毛澤東作此詞,用電報發往紅一方麵軍,遙贈丁玲。電報於12月30日送達丁玲手中。1937年初,中央轉移延安,丁玲由前方返回,毛澤東複以毛筆手書此詞相贈。本篇首先見於《新觀察》1980年7月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版《毛澤東詩詞選》有題為”給丁玲同誌”,蓋為編者代擬。

注釋

1給丁玲同誌:1936年夏,著名左翼作家丁玲逃離被國民黨囚禁3年多的南京,秘密經上海、北平、西安,於同年11月10日來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中宣部召開了歡迎宴會,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親自出席。會後,毛澤東問丁玲打算做什麼,她答“當紅軍”。隨後就到前方總政治部工作。毛澤東寫了這首詞以電文的形式傳給她。1937年初,丁玲回到延安時,毛澤東又手書這首詞送給丁玲。丁玲(1904-1986年),原名蔣冰之,筆名丁玲,湖南臨澧(Iǐ)人。著名女作家。1931年參加“左聯”,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三年後出獄。

2壁上紅旗飄落照:城頭上的紅旗在夕陽中飄揚。壁上:城頭。壁:壁壘,古代軍營的圍牆,這裏指城牆。落照:夕陽。南朝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邊。”

3西風漫卷孤城:西風,秋風。漫卷:隨意吹卷。孤城:孤立的城池。這裏指保安縣城。因其獨立於陝西省西北部眾多大村莊,故言。唐代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4保安人物一時新:全國許多投奔革命的進步人士一下子彙集到了保安。保安:縣名,位於陝西省西北部,鄰接甘肅省。當時是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1936年為紀念與國民黨軍作戰中光榮犧牲的紅十八軍軍長劉誌丹,改名誌丹縣。人物:指有一定聲譽、在某一方麵才能出眾的人。一時:同時。宋代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5洞:指窯洞。

6出牢人:指丁玲。

7纖筆一枝誰與似:纖筆,纖細的筆。這裏指丁玲細致描繪的文筆。誰與似:什麼能與之相比。

8三千毛瑟精兵:1922年8月24日,孫中山在《與報界的談話》中說:“常言謂:一枝筆勝於三千毛瑟槍。”毛瑟(sè):德語的音譯,指德國毛瑟工廠所製造的步槍、手槍,在當時很有名。

9陣圖開向隴山東: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陣列隊形。唐代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列八陣圖。”這裏借指作戰部隊。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位於陝西省隴縣西北,延伸於陝、甘邊境,長約100公裏,海拔2000米左右,是渭河平原與陝西高原的分界山脈。當時這裏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前方。

譯文

城頭上的紅旗在夕陽的餘輝下隨風飄揚,

孤獨的保安縣隨意被秋風吹卷,

許多的革命人士一下子都彙集到保安縣,

大家聚在窯洞裏開會,

一起去迎接我們的戰友丁玲同誌。

她的文采誰能相比呀?

好似一隻三千人的部隊,都配有毛瑟槍的勢力,

排著整齊的部隊的戰士們向隴山東進軍了,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賞析

《臨江仙 給丁玲同誌》最早發表於蕭軍創辦並主編的1947年6月1日的《文化報》上,後正式發表於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這是一首贈詞。上闋寫歡迎的情景。“壁上紅旗”兩句寫開歡迎會的時間、環境,創造了一種熱烈的場麵。“紅旗”一詞點明地點是在陝北抗日根據地。“落照”表明舉行歡迎會的時間是傍晚。西風,這是深秋時節常吹的風。“孤城”,指保安這座當時獨一無二的縣城,當時的中共中央及其辦事機構正留駐於此。“保安人物一時新”,這句詞承上啟下,是上闋的中心句,承上,是說保安這座特殊的縣城,吸引了全國許多革命青年紛紛仰慕而來,這些人物可以說是“一時新”。啟下,在窯洞中開宴會所歡迎的人,對於根據地來說,也是一位新人。“洞中開宴會”兩句,承“新”字寫出,同時也起了點題的作用。

下闋對投身革命根據地的丁玲予以鼓勵。“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兩句。一問一答,“纖筆一枝”與“三千毛瑟”對舉,肯定了丁玲的工作,高度讚揚了革命知識分子在革命隊伍中的巨大作用。“陣圖開向隴山東”,指丁玲即將到前線去工作。在宴會上,毛澤東問丁玲打算做什麼,丁玲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紅軍!”毛澤東說:“好呀!你跟著楊尚昆他們的前方政治部上前方去吧。”不久,丁玲隨紅軍去了隴東前線。“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兩句,是全詞的結語,同時也照應了題意。作者肯定了丁玲投身革命後所起的巨大變化。一文一武,判若兩人;一小姐,一軍人,更是起了質的變化。這是毛澤東稱讚的,也是丁玲所向往的。

這首詞在審美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通俗化。全詞基本上是用通俗的口語寫眼前景,麵前人,身邊事,當時情,語言明朗曉暢。“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通俗之極,但含意甚豐。出語親切,情感真摯,也是這首贈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