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1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曆仕宋、齊、梁三朝。早年的詩賦,較深刻地抒發了壯誌難酬和憂讒畏譏的心情,刻畫了貧苦士人的不幸與痛苦,曲折地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晚年安富尊榮,“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梁書 江淹傳》)。

2別賦:江淹的代表作之一。敘述征人、思婦的離情別意,闡明“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思想。

譯文

在草色青青,

綠波蕩漾的春天裏,

我就要把你們送到延安,

送到抗日的前線去,

這是一件多麼讓人興奮的事啊l

賞析

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描寫浦畔春草,含別離之意江淹的《別賦》,膾炙人口,言辭優美,抒寫自然風物來烘托別情離緒,如上述四句,景色寫得愈美,愈襯出分別時的傷感。毛澤東僅改動三字,將“南浦”改為“延安”,“傷”改為“快”,情調便寓出新意,真實地表達出了即將赴前線的幹部們與送行者的喜悅與興奮。毛澤東是借用古詩,是借古人之意,來寫開心送君上延安之情。

五 律 挽戴安瀾將軍1

一九四三年三月

外侮2需人禦,將軍賦采薇3。

師稱機械化4,勇奪虎羆威5。

浴血東瓜守6,驅倭棠吉歸7。

沙場竟殞命8,壯誌也無違9。

時代背景

1942年秋在廣西全州舉行的戴安瀾將軍追悼會上,不僅有毛澤東遙寄的挽詩,還有周恩來的挽聯:“黃埔之英,民族之魂。”還有朱德、彭德懷的挽聯:“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新中國成立後,我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凡此都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站在全民族的立場上,熱情支持一切愛國力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行動,光明磊落,坦蕩無私。這適與國民黨反動當局上年製造“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置民族利益、抗戰大局於不顧的政治自私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就此而言,也足見這首“五律”所具有的特殊政治意義。

注釋

1挽戴安瀾將軍:悼念戴安瀾將軍。戴安瀾(1904-1942年),字衍公,自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人。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1939年任國民黨軍二OO師師長,陸軍少將。1941年,日軍出兵占領東南亞,駐守在緬甸的英軍告急。1942年3月初,戴安瀾率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抗擊日軍。先堅守緬甸南部重鎮東瓜,與日軍激戰,殲敵5000餘人。後攻克緬甸中部的棠吉,重創日軍。同年5月,在率部向北轉移途中遭日軍伏擊,受重傷,不治身亡。不久,國民黨政府追授其陸軍中將軍銜。1943年4月1日,在廣西全州香山寺舉行了追悼戴安瀾大會。國、共兩黨領導人都送了奠挽品,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特地贈送了這首挽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2外侮:外國侵略者。這裏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2月,日本侵略軍為了切斷盟國援華物資的重要運輸線——滇緬公路,向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緬甸大舉進攻。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國民黨政府派遣遠征軍共3個軍約10萬人赴緬,協同英軍抗擊日本侵略軍。

3賦采薇:賦,朗誦。采薇:《詩經 小雅》篇名,是周宣王時戍守邊疆的士兵所唱的歌,後世以“采薇”作調遣士卒守邊的典故。這裏的“賦采薇”指戴安瀾將軍毅然從征,遠赴國難。

4師稱機械化:第二OO師是當時國民黨軍裝備最好的,稱為機械化師。

5勇奪虎羆威:第二OO師將士勇武,在他們麵前,就連虎羆之類的猛獸也喪失了威風。奪:使……喪失。虎羆:比喻凶猛的敵人。羆(pí):一種棕色的熊。

6浴血東瓜守:1942年3月8日,第二OO師抵達緬甸南部重鎮東瓜,從英軍手中接防。3月19日,第二OO師在城外與日軍打了一場遭遇戰,殲敵300多人。3月21—22日,日軍出動350架飛機,摧毀了駐緬甸的英軍空軍,掌握了製空權。同時又以4倍於我的優勢兵力,將東瓜合圍。戴安瀾將軍率孤軍浴血奮戰,堅守10日,予敵以重大殺傷,但全師12000多人已陣亡三分之一。

7驅倭棠吉歸:在友軍受阻,後援不繼的嚴峻形勢下,戴安瀾於3月30日放棄東瓜,率部殺出重圍,退守緬甸中部的棠吉。因中英聯軍連戰失利,最後遠征軍總司令部下令總退卻,於是遠征軍撤離棠吉,奪路回國。驅倭:驅逐倭寇。倭(wō):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這裏指日本侵略軍。歸:回家,回國。

8沙場競殞命:沙場,戰場。殞(yǔn):死亡。

9違:違反。

譯文

在國家遭受外敵侵略的危急存亡之秋,

戴將軍毅然從征,遠赴國難。

他帶領的精銳的機械化師,英勇頑強,

就連虎羆之類的野獸在他們麵前也失去了威風。

全軍將士在東瓜浴血奮戰,

後來撤退至棠吉,輾轉回到了祖國。

雖然戴將軍不幸英年早逝,但死得其所,

驅除外侮的宿願得到了報償。

賞析

《五律 挽戴安瀾將軍》最早發表於1943年戴安瀾將軍追悼會挽聯挽詩登記冊,後正式發表於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這是一首挽詩。作者從當時抗日民族統一陣線的立場出發,高度讚揚了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國民黨將領戴安瀾。

首聯高度讚揚了戴安瀾的愛國主義精神。“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為了抵禦外侮——日本侵略者,戴安瀾將軍率部出征緬甸。“賦采薇”一句,寫出了戴安瀾慷慨禦侮的豪情,使全詩具有一種高雅的氣質。頷聯寫戴安瀾所率之師裝備精良,士卒英勇。“師稱機械化”,說明裝備精良,對於打擊敵人是有利的。“勇奪虎羆威”,概寫部隊麵對“虎羆”一樣的敵軍所展現的英勇行為。頸聯記述了戴安瀾兩次重創日寇的戰鬥偉績,最後奉令退卻奪路歸國。一是“浴血東瓜守”,“浴血”二字,形象地寫出了第二OO師固守東瓜十日與敵展開的殊死搏鬥。二是“驅倭棠吉歸”,就是把日本侵略者從棠吉驅趕出去以後,又奉命退卻奪路歸國。這兩次戰役使戴安瀾和他的第二OO師揚名國內外,大長了抗日軍人的士氣,大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可是在歸途中遭敵寇伏擊,中彈負傷,不幸犧牲。尾聯表達了對戴安瀾為國犧牲的哀悼和對英靈的慰撫。一個“競”字,既為戴安瀾正當英年不幸犧牲而惋惜,也為國家失去一位傑出將領而悲慟。戴安瀾獻身沙場時年僅38歲,這固然可惜,但是他已重創日軍,宿願已償,所以作者接著說“壯誌也無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壯誌已酬,戴安瀾是死得其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