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2幽燕(yān):河北省北部一帶。這一帶戰國時屬燕國,唐代屬幽州,故幽燕常用以指代河北省。

3滔天:形容水大得連天都要被淹沒似的。

4秦皇島:市名,位於河北省東部,鄰接遼寧省。秦皇島為突出海中的半島,三麵環海,冬季不凍,是渤海沿岸天然良港。相傳秦始皇曾因求仙來此,故名。

5汪洋:水勢很大無邊無際的樣子。

6知向誰邊:知道打漁船向哪邊行駛呢?誰邊:何處,哪邊。

7往事越千年:往事,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12年),曹操與鳥桓(huán)族作戰凱旋,曾途經碣石,登山望海而賦詩之事。越:經過,過去了。

8魏武揮鞭:魏武,即魏武帝曹操,曹操死後被追封為魏武帝。揮鞭:揮動馬鞭。這裏指率領軍隊出外打仗。

9東臨碣石有遺篇:碣(jié)石,山名,位於今北戴河西南麵。漢代時還在岸上,靠近渤海邊,北魏時沒入海中。遺篇:遺傳下來的詩篇。指《步出夏門行 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sǒng zhì)。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下文的“蕭瑟秋風今又是”也由此引出。

10蕭瑟:擬聲詞,形容秋風吹刮草木發出的颯颯聲音。

譯文

一場鋪天蓋地的滂沱大雨,

潑灑在河北的廣闊原野上,

洶湧澎湃的大海掀起滔天巨浪,

秦皇島外勤勞的漁民們,

在那裏搖船撒網打漁,

在茫茫的雨霧中,消逝了!

與風雨浪濤搏鬥的漁船啊!

你們到了什麼地方了?

曆史上的事件已經過去了,

過去上千年了,

雄才大略的曹操出征烏恒,

曾在這裏躍馬揚鞭,

在那高聳的石山上寫下了“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秋風蕭瑟啊,又遇到曹操當年,

登臨竭石的季節了,

但是曆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現在的人們自己做了主人,

安居樂業的人們!

賞析

《浪淘沙 北戴河》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敘寫北戴河夏天海上雨天情景,並由此抒發了懷古論今的情思,讚美了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勝利後的新天地和新氣象——換了人間。

上闋描繪了一幅極其壯觀的漁民戰海鬥浪圖。“大雨落幽燕”,作者大筆一揮,把大雨傾盆的範圍拓展到了無邊無際的古幽燕之地。“白浪滔天”,是因為大雨兼風使海上白浪翻滾,似與天接。“秦皇島外打漁船”,在秦皇島外白浪滔天的海上還有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這是“白浪滔天”的進一步描寫,滔天的白浪形成了一種蒼茫迷漫的狀態,一片汪洋,什麼也看不見。傾盆的豪雨,滔天的巨浪,浩瀚無垠(yin)的大海,這氣勢真夠驚心動魄的了,但打漁人毫無畏懼,勇敢拚搏,大雨為他們倍添豪情,巨浪給他們增長神威,遼闊的海麵成了他們大顯身手的舞台。“知向誰邊”,在大雨白浪所構成的驚濤駭浪中,誰又知道打漁船駛向何方?這裏深切地表現了作者對打漁船的關心,對不畏艱險、辛勤勞動的勞動人民的讚美。

下闋抒寫懷古讚今之情。“往事越千年”三句是讚美1000多年以前曹操的英雄形象。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北征鳥桓打了勝仗,凱旋途中經過碣石山,曾經登高觀海,氣概不凡地寫下了《觀滄海》的宏偉詩篇。“揮鞭”再現了當年曹操因北伐取得勝利而得意洋洋的神情。“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兩句,由千年前回到現實中。“蕭瑟秋風”承“遺篇”寫出,因為“遺篇”中有“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這樣的句子。“今又是”,是說秋風蕭瑟今天依舊,似乎同魏武帝那時的蕭瑟秋風一樣。“換了人間”是說盡管蕭瑟秋風相似,但人類社會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的巨大變化,這四個字融進了豐富的曆史內容,也是對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的歌頌。

寫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這首詞的特色。上闋主要寫景,但也有抒情,如“知向誰邊”就傾注了作者對打漁船的關心之情。下闋先抒懷古之情,然後讚今。寫往事是為了更好地寫今事,也就是用往事來襯托今事。此外,在抒情中也不乏景物描寫,如碣石、滄海、蕭瑟秋風,就是情中之景。

七 律 和周世釗同誌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蕩1暫徘徊,又踏層峰2望眼開。

風起綠洲3吹浪去,雨從青野4上山來。

尊前5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6。

莫歎韶華容易逝7,卅年仍到赫曦台8。

時代背景

1955年6月,毛澤東去長沙視察,曾同周世釗遊覽過長沙著名風景區嶽麓山。後來周世釗有信寄毛澤東,且附有詩幾首。1955年10月4日,毛澤東給周世釗回信,並附和詩一首,就是這一首七律。信中還說:“讀大作各首甚有興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周世釗(zhāo)(1897—1976年),湖南寧鄉人,作者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同學,曾加入新民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世釗與作者信件往來頗多,並有詩詞唱和。和詩時周世釗任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之後任湖南省副省長。

注釋

1春江浩蕩:江,指湘江。浩蕩:水勢廣闊浩大的樣子。暫徘徊(pái huái):短暫的停留。

2層峰:重疊的峰巒(luán)。望眼開:放眼觀覽。

3綠洲:這裏指橘子洲。

4青野:青色的山野。

5尊前:酒席前。尊:通“樽”,古代一種酒器。這裏指酒杯。

6域外雞蟲事可哀:國際間的某些事件像雞蟲得失一樣渺小,人們為這些小事而勾心鬥角是可悲的。域外:指中國以外的世界。雞蟲:謂雞蟲得失。常用來比喻事屬細小,得失無關輕重。唐代杜甫《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chì)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一說此句疑指自1953年以來某國領導層內部的權力鬥爭。

7韶華容易逝:韶華,美好的青春年華。指人的青年時代。逝:逝去,消逝。

8卅年仍到赫曦台:卅(sà),三十。1925年秋,毛澤東自韶山赴廣州,途經長沙,曾遊嶽麓山一帶,作有《沁園春 長沙》一詞。至此次重遊嶽麓山,恰好過了30年。赫曦台:在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嶽麓書院。朱熹曾稱嶽麓山頂為赫曦,故後來稱山上的台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樣子。

譯文

我們留戀徘徊於春天的湘江,

登上層層疊疊的嶽麓山,

又頓時感覺視野豁然開朗,

橘子洲的微風吹開了層層波濤,

蔥綠鋪洲,青翠漫野,景色原來是如此美妙。

故人重逢,我們把酒言歡,

對於國外雞蟲傾軋這樣兩難的小事,

也是值得悲哀的。

不要歎息大好的青春年華容易流逝,

三十年後我們重遊故地,

仍然能夠找回當年的風采。

賞析

《七律 和周世釗同誌》最早發表於198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書法選集》一書收錄的毛澤東《致周世釗(1955年10月4日)》的信中。

這首和詩情誼深長而又活潑雋永。作者心胸坦蕩,思想開朗,對生活有信心,對前途充滿信心,對朋友懷有深情。此詩在寫景中抒情,借寫景寄托寓意。其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屈曲婉轉,讀來似乎一覽無餘,品賞卻又意味無窮。

首聯寫遊覽行蹤。“春江浩蕩”,寫這次重遊長沙嶽麓時值公曆6月,農曆當在春夏之交,正是江水上漲的時候,周世釗的七律詩中用了“江聲滾滾”,這首詩中用了“浩蕩”,都是用來形容湘江水勢盛大。“暫徘徊”,短暫的逗留。毛澤東一行在行到長沙南郊時,毛澤東曾躍入湘江暢遊許久,遊至嶽麓山下方登岸,再登嶽麓山。“又踏層峰望眼開”,又,即接著,是對“暫徘徊”而言,先遊泳,接著又登山。“望眼開”,表明作者已登上嶽麓山頂,可以放眼觀覽四周景物了。嶽麓山在長沙市西,在其峰頂上可以俯視縱覽長沙風貌。

頷聯寫俯視的情景。“風起綠洲吹浪去”,綠洲,指湘江中南北方向狹長的橘子洲。這句描寫波浪被風吹動滾滾向前的情景,因橘子洲在江心,所以看起來好像風從綠洲刮起一樣。“雨從青野上山來”,雨從遠方到山上到處都在下著,看起來好像是從青色田野那邊下過來。一風一雨,表明他們的遊覽是在雨中進行的。

頸聯寫酒席間的談笑、議論和勸慰。“尊前談笑”,在酒席間,兩位久別重逢的老同學。老朋友有說有笑,感情十分融洽。“人依舊”,是說分隔多年的朋友全都依然健在,人品和交往等方麵仍舊未變,這是多麼可喜的事啊!詩中的情緒表現得很輕鬆。“域外雞蟲事可哀”,國外的某些人卻為雞蟲小事爭鬥不休,那就十分悲哀了。這裏似指超級大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的矛盾鬥爭。也有人認為是指席間談起青年時代的友人。毛澤東、周世釗在湖南一師時的好友蕭子升,曾與他們共同創建新民學會,後因政見不同,與毛澤東分道揚鑣(biao),全國解放後,逃往國外,毛澤東曾多次帶信要他回國工作,均遭拒絕。這裏是談起他在國外的逸聞。

尾聯寫作者對友人的關懷慰勉之情。“莫歎韶華容易逝”,表達了作者對年華消逝的看法。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哀歎韶華易逝,作者在這裏卻說“莫歎”,是因為作者的韶華並未虛度。從1927年離開長沙算起,在近30年的時間裏,作者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難曲折的奮鬥,終於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周世釗長期在教育部門工作,也為培養人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句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卅年仍到赫曦台”,一別30年,今天舊友重逢,一同遊覽,不又像青年時代那樣登上了嶽麓山的赫曦台了嗎?

全詩用白描手法,直賦其事。敘遊覽,談友情,自然親切,情緒輕鬆樂觀。最後兩句,如與友人促膝談心,關懷慰勉之情甚殷。

附:周世釗原詩

七 律 從毛主席登嶽麓山至雲麓宮1

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

直登雲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

故國幾年空兕虎2,東風遍地綠桑麻。

南巡3喜見升平樂,何用書生4頌物華。

注釋

1雲麓宮:在嶽麓山的雲麓峰頂,係道教宮觀。近旁有望湘亭,是縱覽長沙風貌的觀景點。

2故國幾年空兕虎:故國:這裏指故鄉。空:盡,引申為絕跡。兕(Sī):古代獸名,似水牛,獨角,青色。兕虎,兕與虎,泛指猛獸,這裏比喻凶惡的敵人。

3南巡:到南方視察工作。巡:巡查,巡視。升平:指社會比較持久的安定局麵。

4書生:讀書人。物華:自然美景。

五 律 看山1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2,杭州一望空。

飛鳳3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4飄碸下,歡迎有晚鷹5。

時代背景

建國後,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國家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下恢複了大一統的局麵,內蒙、新疆、西藏全部歸附中央,社會矛盾得到緩和,民生雖清貧,但由於社會主義陣營龐大,當時蘇聯對中國竭力支援,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共和國的工業基礎得以恢複,經濟得到初步恢複,毛澤東作為國家和黨的主席心情也變得悠閑、舒展,這段時間毛澤東遊蘇杭,借景抒情。

注釋

1看山:遠望群山。

2北高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附近的靈隱寺後,與南高峰相對峙,為西湖群山之一。

3“飛鳳”四句:北高峰附近有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美人峰等名勝。據作者自注,“扇子”指扇子嶺,“佳人”指美人峰。

4一片:鷹翱翔時,雙翅平展不動,其狀扁平如“片”。飄飄:同“飄搖”。飄蕩、飛揚的樣子,詩中指鷹在空中飛翔的姿態。

5鷹:指靈鷲峰,即飛來峰。北高峰附近的名勝之一。

譯文

數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一覽無餘。

飛鳳亭,桃花嶺,扇子嶺,

佳人峰,各處景色宜人,

就連夜晚歸巢的老鷹也仿佛是在歡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