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8稻菽千重浪:稻菽,指莊稼,農作物。菽(shū):本指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重:層。

9英雄下夕煙:英雄,指田間勞動者。下夕煙:在黃昏的暮靄(ǎi)或炊煙中從地裏收工回來。下:動詞,下來,回來。夕煙:暮靄或炊煙,黃昏時繚繞於村莊、樹林周圍的一種霧氣。

譯文

經常能夠隱約地回想起三十二年前的革命往事,

在黑暗的反動勢力壓迫下,

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爆發了。

隻要我們有敢於犧牲的鬥爭精神,

我們就一定能夠讓中華大地重新煥發新的麵貌。

而如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春風吹來的夕陽下,

我們的勞動英雄走在收工的路上,沐浴在夕陽的餘輝裏。

賞析

《七律,到韶山》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這首詩敘寫了作者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時的真實感受,歌頌了革命人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抒發了對先烈們的懷念與讚頌之情;也歌頌了解放後勞動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忘我勞動的熱情。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曆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讚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新風貌。

首聯表達的情感相當凝重。“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國三十二年前”兩句是說:回到離別了32年的故鄉,於是依稀地記起過去那如夢而令人詛咒的日子。一個“咒”字,寫出了作者對過去社會的憤恨之情與對往事難以忘懷的沉痛之感。次聯緊承上兩句詩的意脈,寫故鄉32年前激烈而尖銳的階級大搏鬥。詩句一正一反,對仗工整。“紅旗卷起農奴戟”,寫受壓迫的農民在共產黨的指引下,如火如荼的武裝鬥爭。“紅旗”象征黨的領導,“農奴戟”指農民武裝常用的梭鏢等劣等武器。這句同時也形象地寫出了農民運動打著紅旗,扛著梭鏢等武器的生動情景。“卷”字,狀寫了農民革命運動的浩大聲勢。“黑手高懸霸主鞭”,寫國民黨反動勢力的頭子與地方反動武裝,舉起血腥的黑手,拿起殺人的武器,鎮壓農民的革命運動。第三聯讚揚農民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為有犧牲多壯誌”,寫農民反抗運動受到殘酷鎮壓,有許多革命誌士犧牲,但是農民們毫不畏懼,卻更加激勵了他們的鬥誌,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全麵勝利,日月換了新天。在這裏,作者充分肯定了先烈們獻身精神的偉大意義。最後一聯承上聯的“新天”,描寫現實社會的美好。“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就是作者描寫的現實社會中的新天。“稻菽千重浪”是一片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昔日與“霸主”搏鬥的“農奴”,今天成了英雄,成了大地的主人,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如此美好的現實圖景,使作者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喜看”的情緒貫穿於尾聯兩句之中。這一豐收夕煙圖自然也是“犧牲多壯誌”的先烈們獻身奮鬥的結果。

這首詩寫作者的情態由“咒”變“喜”,情感由凝重變得愉悅,首尾呼應,章法綿密。縱觀此詩,氣勢恢弘,因典寓意,對比強烈,真情跌宕,自然渾成。它以人民英雄為主角,肯定了人民創造曆史的真理。在內容上可謂博大精深,在藝術上也獨具匠心。它融記敘、抒情和議論為一體,同時運用了多種對比的藝術手法,如時間上的昔與今對比,色彩上紅與黑對比,感情上咒與喜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在總體格調上形成了從灰暗凝重到明朗歡快的旋律,使詩的境界大為開闊。

七 律 登廬山1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2,躍上蔥蘢四百旋3。

冷眼向洋4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5。

雲橫九派浮黃鶴6,浪下三吳起白煙7。

陶令8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9?

時代背景

毛澤東繼賦倒韶山》以後,6日之內,複有《登廬山》之作。毛澤東這次登廬山,是為了召開黨的八屆八中全會。登臨縱目,有感於“江山如此多嬌”,揮筆賦詩,遂成此律。

郭老曾與廬山對話說:“毛主席登上你的高峰是為了召開黨的“八屆八中全會”,討論在三麵紅旗下如何更紮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宏偉計劃。毛主席並無心作詩,是詩從毛主席的精神中自然地流瀉出來了。當然,壯麗的廬山,你也起了觸媒的作用。壯麗的客觀風物與博大的主觀情感交融,因而凝結成了那樣博厚、高明而悠久的結晶。”(《桃花源裏可耕田》)這實在是深得詩旨,入木三分的體會。一切詩篇,尤其是抒情詩篇,都莫不是客觀風物(生活)與主觀情感(思想)的交融;一切好的詩篇、尤其是好的抒情詩篇,都莫不是在一定事物作為觸媒的情況下,從詩人的精神中自然流瀉出來的。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是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在廬山中,反而倒“不識廬山真麵目”了。

注釋

1廬山:又稱匡廬、匡山,相傳殷、周時有匡姓兄弟曾結廬隱居於此而得名。位於江西省北部,屹(yì)立在長江和鄱(pó)陽湖之濱,江湖水汽鬱結,雲海彌漫,山上多峻(chán)岩、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為休養、遊覽、避暑勝地。1959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會議前夕,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詩。

2一山飛峙大江邊:一山,指廬山。飛峙:拔地而起,高高地聳立。飛:喻高,如“飛樓”、“飛閣”都是形容高。峙(zhì):直立,聳立。大江:指長江。

3躍上蔥蘢四百旋:躍上,跳躍而上,指車子一下子就開到了山上。蔥蘢:草木青翠茂盛的樣子,這裏作名詞,指樹木蒼翠的廬山山頂。四百旋:廬山登山公路建成於1953年,全長35公裏,繞山盤旋,據說從山下到山頂有近400個盤旋轉折處,這裏舉其概數,也說明山勢高峻。

4冷眼向洋:冷眼,冷淡嚴峻的目光,表示蔑視。元曲:“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洋:海洋。

5熱風吹雨灑江天:熱風,喻指中國人民熱情洋溢,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

6雲橫九派浮黃鶴:雲橫,雲彩橫在天空上。九派:九條支流。相傳古代在江西、湖北一帶有九條支流彙入長江。派:水的支流。這裏泛指江西省境內向東北流注鄱陽湖而入長江的河流。浮:浮現。黃鶴:作者自述:“‘黃鶴’,不是指黃鶴樓。”這裏是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向長江上遊望去,雲彩在空中不斷變幻,仿佛有黃鶴在飛翔。“黃鶴”狀浮雲的形態。另一說指湖北省鄂州的黃鶴山。唐代李白《望黃鶴山》詩:“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麵生白雲,中峰綺紅日。”

7浪下三吳起白煙:浪,指長江水。下:動詞,有奔騰而下之意。三吳,古代指蘇州、常州、湖州為三吳,這裏泛指長江下遊一帶。白煙:江上激起的浪花,遠望如白煙。

8陶令:陶淵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過彭澤縣令,故稱陶令。他曾經登過廬山,辭官歸隱之地也在廬山附近,故自然聯想之。

9桃花源裏可耕田:桃花源,陶淵明寫過《桃花源詩並記》,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í)王稅”的世外桃花源奇境。可:用在疑問句裏加強疑問語氣。

譯文

仿佛一夜之間飛來的廬山直直地聳立在長江畔,

新開辟的盤山路有四百多處轉彎路段。

冷眼相對海外的反動勢力,

阻擋不住我們建設新中國的熱情。

九江上空浮動的雲霞令人想起飛舞的黃鶴,

淞滬一帶波濤滾滾,霧靄漫漫。

廬山腳下,

陶令不知到何處去了,

是不是還在桃花源裏揮鋤耕田?

賞析

《七律 登廬山》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這首詩寫作者登上廬山後的所見所感。歌頌當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浪潮。

首聯寫登上廬山,第一句寫山景,第二句寫景中之人。以“一山”引領全詩,突兀而出,開篇即直奔主題。“一”字的運用,表明廬山是一座獨立的山,而不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即寫山勢的獨立和與眾不同。“飛峙大江邊”仿佛萬丈高峰域外飛來,落地生根,以動寫靜,自有非同凡響的神采。

“躍上”寫登山的速度和身姿也與眾不同,充滿動感,令人聯想到新中國人民在“大躍進”中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和萬眾踴躍的勞動場麵。

“蔥蘢四百旋”寫盡山色山勢,特別是“四百旋”,以寫山高路長和艱險難登,再次加重筆力、色彩描畫了山勢的陡峻。因為登得越高望得越遠,所以此聯寫山之高,實為後文望之遠作好了厚實的鋪墊。

頷聯、頸聯寫廬山的南、北、東、西四個方向。作者站在山上極目千裏,環視周遭,眼前所見與心中所想渾然一體,構成全新的景象。

作者朝南望去,其身姿宛如一幅肖像畫:“冷眼向洋看世界”。作者神情冷峻而目光深邃,對於敵視新中國的西方反華世界流露出輕蔑之態勢。

作者轉身朝北望去,滿目“熱風吹雨灑江天”,他看到雨後的大地派生出無限的盎然生機,那裏是億萬中國人民以高漲的革命熱情催動起來的漫天的建設熱潮。再朝西、朝東望去,“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向兩邊無限延伸的“江天”,在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是一片祥和、滋潤的土地,展現的是新時代的桃花源。

尾聯寫感想。“陶令不知何處去”,廬山依然在,曾登過廬山並隱居於廬山腳下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早已不知到哪兒去了。“桃花源裏可耕田?”陶淵明是否還在他所描繪的那個理想國“桃花源”裏耕田呢?最後一句采用問句,特別耐人尋味。意思是說:桃花源式的那種自耕自食、自給自足、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理想社會隻是我國古代人們的空想,而今我們實行了農業集體化,建立了人民公社,千百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終於實現了!這兩句詩雖有美化現實之意,不完全符合當時現實,但還是能給人以鼓舞,激起人們積極向上的鬥誌的。

全詩雄偉壯闊,筆力雄健,意境高遠,含義深刻。

七律 改魯迅《亥年殘秋偶作》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曾驚秋肅1臨天下,敢遣春溫2上舌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高官3。

喜攀飛翼通身暖,苦附空雲半截寒。

悚聽自吹皆聖績,起看敵焰正闌幹4。

時代背景

毛澤東根據1959年國際局勢,借用魯迅這首詩作的意境與詞句,改成了這首政治諷刺詩,以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感懷。

注釋

1秋肅:形容秋天肅殺、蕭條。《漢書 禮樂誌》就有:“秋氣肅殺”語。這句警告帝國主義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將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

2春溫:形容春天的明媚溫煦。借喻赫魯曉夫美化帝國主義,鼓吹他1959年9月訪美,同艾森豪威爾總統會晤是“在國際關係的氣氛中引起了轉暖的某種開端”,讚揚艾是“明智派”,是“真誠希望和平”。

3走高官:指赫魯曉夫奔走訪美一事。

4闌幹:縱橫之意,這裏引申為放肆、囂張。魯迅原詩注:《魯迅日記》1935年月12月5日:“為季墩書一小幅雲:‘曾驚秋肅臨天下,……’”

譯文

秋天的肅殺之氣撲向人間,

而一夜之間又仿佛是春風送暖。

此時即使有千百感慨也都湮沒於塵海之中。

滿懷欣喜地登上飛機之前,感覺十分溫暖愜意,

但是在全部希望都落空之後,

無論身心都涼了大半截。

聽慣了自吹自擂的“聖績”,

起身一看,敵人的囂張氣焰依然彌漫。

賞析

毛澤東利用魯迅詩的韻腳、句式和某些詞語,做些改動,另創新詩。魯迅於逝世前(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最後寫的舊體詩《亥年殘秋偶作》,痛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國民黨“千官”紛紛逃走的時局,哀民生之憔悴,百感交集,憂時憤世。因此這首詩與兩首《讀報有感》寫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都是譴責現代修正主義者赫魯曉夫的詩作。

詩的首聯,作者曾警醒地指出美帝國主義妄圖稱霸世界,不斷加劇“冷戰局麵的事實”,有如秋天的肅殺之氣降臨天下,可是赫魯曉夫公然搖唇鼓舌地讚揚美帝國主義頭子艾森豪威爾是“明智派”,“真誠希望和平”,說什麼蘇美首腦會晤“在國際氣氛中引起了某種轉暖的開端”,使“冷戰”的冰塊在開始融化等等腔調。編造“春溫”的謊言以欺騙世界人民。

頷聯詩人麵對動蕩多事的世界形勢,思慮感慨很多,都暫時地擱下了,但注意到了這年秋天赫魯曉夫訪美,蘇美勾結要什麼呢?

“喜攀飛翼通身暖,苦墜空雲半截寒”上句描繪赫魯曉夫坐專機欣然飛往美國的情態;下句估計赫魯曉夫不會有好的命運,終究會自食苦果。“通身暖”對“半截寒”,對仗精工,造語極妙。

“悚聽自吹皆聖績,起看敵意正闌幹”上句諷刺挖苦赫魯曉夫。赫在訪美期間,吹噓“蘇聯發展國民經濟的七年計劃完成以後,不折不扣地將使蘇聯達到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說他們的原子破冰船“不僅劃破海洋中的冰層,並且要劃破‘冷戰’的冰層”等等。此自我吹噓,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後句指出當帝國主義擴軍備戰的囂張氣焰,正放肆縱橫著,進一層批駁了赫魯曉夫。

附:魯迅原詩

亥年殘秋偶作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鬥正闌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