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遊客凝視理論(1 / 3)

第三節凝視的演繹

Urry以社會學的觀點來議論“遊客凝視”,他強調對場所有所期望是被選中為凝視的原因,特別在有所期望範疇中藉由夢想、幻想、及娛樂的強調,涉及一般民眾不同於平日常見的感受,這樣有所期望可透過許多非旅遊式作法所形成,像是電影、電視、雜誌、紀錄片來形成製造出這些對場所的凝視;“遊客凝視”會因為有別於遊客平時體驗的城鄉景觀特色所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城鄉景觀特色呈現不尋常的感覺,也是說遊客他們的目光常牽連不同的社會型態,比平時生活有更多視覺的敏感度,一般民眾常常藉由相片、明信片及模型等視覺方式補獲他們的凝視,可以使得凝視不斷重複地產生回憶(Urry1990;2002)。“遊客凝視”藉由符號所構成而且旅遊涉及到符號的聚集,例如當遊客見兩人在巴黎接吻,在畫麵上可補獲到無盡浪漫的巴黎,當參訪英格蘭的小村落,遊客可注視真正曆史悠久的英格蘭,遊客對每件事物成為符號而感到興趣,如同他們正著迷追求法國式文化,意大利式行為,東方世界景象,美國式道路及英國式傳統酒吧等符號(CrawshawandUrry1997)。

一些社會學者討論“遊客凝視”理論也驂入了“偽擬事件”(PseudoEvent)的觀點,例如Boorstin(1964)、Cohen(1988)。旅遊可視作偽擬事件的實例;大量化遊客導覽在虛擬設計的旅遊景點中尋找娛樂,享受偽擬事件,和不理睬真正的事實(Eco1986;Baudrillard1993)。結果誘導旅遊業者及當地居民對外來遊客製造更多不尋常的展示活動。長期下來,“遊客凝視”的影像在業者的廣告媒體中造就出說服性,並且提供遊客選擇和評估哪些場所可以參觀。這概念反映了遊客如何完全被安排,旅行社、運輸業者與住宿業者如何減少遊客的負擔,也限製了遊客如何注視特定旅遊景點的能力(Edensor1998)。遊客的感覺及美學認知在出發前被限製住,而且更多被參訪的原著民文化也膚淺地表演給遊客看。以印度尼西亞的巴裏島為例,許多巴裏式的文化與藝術為了迎合西方遊客模式而過度簡化,以及大量生產原著文化給遊客當低俗的工藝品(TurnerandAsh1975;Bruner1995)。“旅客凝視”將涉及對他人生活明顯地幹擾;當地居民被觀賞,以及當地旅遊業者漸漸地使用人工設計化組裝(MacCannell1973)。

其它社會學者,例如Turner(1973;1974)、Cohen(1988)、Shields(1991)、EadeandSallnow(1991)等也使用“朝聖之旅”(Pilgrimages)的觀點分析“遊客凝視”的議題。他們認為遊客像朝聖者由平時熟悉的地方到某遠處,再回到原處,遊客在那某遠處有種崇拜及心靈提升的體驗。如同兩人到渡蜜月方地轉變了平日社會生活經曆,當回到平時生活和工作的場所時,有人形容如此行為可增加遊客的活力(Lett1983)。假期所尋找的是平日生活的轉變;中上階層者想成為一天的農夫,而中低階層者想當一天的皇帝般人士(Gottlieb1982)。熟悉與遠離的場所可以產生心識層麵的差異,但是有必要深入調查遊客每日的生活、社會和文化的型態,了解他們心識是否改變或增強了。

當“遊客凝視”有必要考慮到不同於平日生活所見的參訪場所,旅遊成為介於尋常與不尋常事物兩部分的劃分,遊客經驗因此涉及並且誘導出不尋常愉快體驗的因素(Robinson1976)。並非所有產生遊客體驗之因素將使遊客有遠離家的感覺。但是,潛在“遊客凝視”的事物必須有所不一樣,他們必須是不尋常。這尋常及不尋常的劃分包括參訪特殊物體,例如巴黎愛菲爾鐵塔、紐約帝國大廈及倫敦白金漢宮;每人知道這些特殊物體是一定要被注視,許多西方民眾希望在有生之年參訪他們。一般民眾對某都市、大事件持有某種朝聖心態(Roche2000)。參訪特別符號也是劃分要件之一,例如德國人的啤酒花園、法國人的葡萄酒莊,這些重要景觀已在旅遊中建立符號含意(Urry2002)。另外,參訪他國的社會生活(例如在中國的共產主義生活模式),在不同的環境從事相似的活動(例如購物、運動和飲食),甚至在馳名的博物館及畫廊中心參觀著名藝術文化,這些都是“遊客凝視”的不尋常特殊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