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藍色的戰略、強國的戰略——世界海洋強國發跡追蹤
(一)什麼叫海洋意識
意識:“高度完善、高度有組織的特殊物質——人腦的機能,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引自《辭海》第2039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海洋意識,通俗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海洋與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總體認識或反映。
(二)藍色的戰略,強國的戰略
從對世界海洋強國發跡史中考察,這些同我國地理位置幾乎沒有多大差別的沿海國家,所以成為今天海洋強國,雖有許多別的因素,如有的對外實行強權、殖民擴張甚至對他國實行侵略和掠奪政策等等,但在細致的考察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過去和今天的世界海洋強國,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濃厚的海洋意識,從統治階級到整個民族的強烈的海洋觀念。
近百年來,各國曆史學家,每到論述世界海洋強國時,都把葡萄牙、西班牙稱為世界上第一代海洋強國或第一代海洋霸主,而把英國、荷蘭稱為第二代海洋霸主。而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則是第二代海洋霸主以後發展起來的海洋霸主或有海洋實力的國家。在世界近代史的幾百年間,這些國家,尤其其統治階級並不是認識到了海洋資源對他和他們國家發展和強大有如何重要,而隻是把海洋看成是他成為世界強國或世界霸主的重要通道和橋梁。但他們這時對海洋為實現其自己目的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相當高,有的對海洋在為實現自己目標中所起的作用認識水平則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甚至已經認識到了,如果不是因為海洋,就不可能成為今天的世界霸主和世界強國。15世紀末到16世紀,是葡萄牙、西班牙稱霸海洋的時期。英國就是在“誰統治了海洋,誰就能控製世界”觀念的驅使下,在徹底打敗西班牙艦隊以後,同其後一個對手荷蘭在整個17世紀,爭奪世界海洋霸主地位的。
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形成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麵積達335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英國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它的對外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五分之一,它控製著全球海洋,有著從歐州到世界各地的海上交通線和海軍基地網。英國海軍軍力是雙強標準,商船噸位近1000萬噸,超過了美、法、德、日的總和。神氣十足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繼英國成為海上霸主之後,德國已經發展成為歐州大陸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具有冒險性和侵略性的德意誌人氣勢洶洶地把手伸向了英國這個海上霸主的腰包。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公開宣稱:“德國的未來在海上”。“定叫海神手的三叉戟(即製海權)掌握在我們手中”。他表示在未把德國的海軍提高到陸軍所占據的地位以前,他是席不暇暖的。“德國的目的,隻有當德國控製了海洋時才能達到。”帝國的宰相皮洛夫也跟著叫喊:“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洋讓給另一個鄰國,而自己隻剩下純粹在理論上主宰天空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了。我們要為自己要求陽光下的一切地盤。”從1871年到1914年,德國政府經議會連續批準5個擴軍法案,除建造了上百艘輕、重型巡洋艦外,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與此同時,德國在海外也占了一些有擴張價值的海島和港口,其中把中國山東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占領了青島港。當時英國企圖靠商定裁軍來限製德國爭霸海洋,但德國首相態度強硬:“要求簽訂任何一類裁減海軍建設的合同,就意味著戰爭”。英德擴充海軍愈演愈烈,終於導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德國不敵英國,德國戰敗,英國依舊霸占著海洋。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正當英國海上霸主地位搖搖欲墜時、英國正對德國拚死決鬥時,更為嚴重的挑戰來臨了,美國正在醞釀著一個獨霸海洋的計劃。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德國、日本的猛烈進攻下,英國這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窮於應付、美國則趁火打劫,於1940年以50艘超役驅逐艦換取了在大西洋西部的英國島嶼及建立海空軍基地權利。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嚴重的戰爭創傷使英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一跌千丈,在艦船數量上,美國以超過英國一半的優勢而遙遙領先。美國的星條旗出現在世界海洋上,成了第三代世界海洋霸主。
美國成為第三代海洋霸主的曆史,理論上可以追尋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此時美國工業已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這時,美國海軍中校“瓦渚塞特號”巡洋艦艦長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年9月─1914年12月)在潛心研究了大量的曆史事實後,就悟出了這樣一條道理:“所有帝國的興衰,決定性的因素是在於是否控製了海洋”。也就這時,即1890年,馬漢的名著《製海權對1660—1783年曆史的影響》公開發表了。馬漢在作了大量考察論證說:“正因為英國控製了海洋,它才可能成為殖民帝國。從海洋貿易中獲得利潤,並將那些想動搖他海上霸權的陸上強國一一擊敗。”馬漢還認為:“海上威力不僅僅依賴海軍的力量,還應考慮到地理條件、人口條件、人民氣質及政府性質等諸種因素,概略地說,一個有航海傳統、有良好港口和有不需要有大量陸軍來守衛自己邊境的國家,如果政府又是開明和精明的,那就可以利用開發海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馬漢特別強調指出:“對於美國來說,國家的生存有賴於對海洋的控製。”馬漢的“海上武力論”指出:海上武力是決定國家曆史的決定性因素;“製海權,特別是在與國家利益和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製海權,是民族強盛和繁榮的純物質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他認為,世界統治地位可以由控製海權而取得。
馬漢的海權論轟動了英、法、德等海洋強國後,又於1897年出版了《美國現在和將來對海權的利益》。在這本書裏,他提出了美國具體的戰略措施:一是建立一支能夠控製北美水域的艦隊;二是要在防禦半徑內開辟戰略基地;三是要在世界海洋交通線要道上建立據點;四是要占領殖民地。馬漢的“海權論”和“海上武力論”,傳到了他的密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那裏,並推崇為美國的全球海上戰略。甚至到今天,馬漢的理論仍是美國人推薦的海洋軍事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仍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態度靜觀戰爭風雲,擴充海軍力量,1939年9月1日,德國向波蘭發動戰爭,接著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即宣布中立,靜以坐山觀虎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此形象地比喻說:“到了一定時刻,再上場踢進關鍵的一球。”1940年7月,美國通過《兩洋海軍案》撥款,增建軍艦281艘。其中14艘戰列艦,12艘航空母艦,18艘巡洋艦,156艘驅逐艦,81艘潛水艇。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清晨,就在日本特使來棲和大使野村去白宮同美國國務卿赫爾準備進行會談時,日本海軍強大編隊駛近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重要軍事基地,從多方向以最猛烈的火力襲擊了珍珠港。
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當時在珍珠港內停泊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86艘艦艇,其中有戰列艦8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28艘、潛艇5艘。偷襲珍珠港的日本特遣艦隊,由6艘航空母艦(載423架飛機)、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0艘潛艇組成。由南雲忠一任特遣艦隊司令。為了避開美軍的偵察,日本特遣艦隊於11月26日從擇捉島的單冠灣出發,利用嚴寒和多霧的北方航線隱蔽前進,一路上未遇到美國軍隊的偵察飛機和艦船。12月7日晨6時15分,日本艦隊到達北緯26°,西經158°海域,離珍珠港約230英裏,第一批艦載飛機183架立即起飛襲擊珍珠港。這一天正是星期日,珍珠港陽光燦爛,能見度很高。許多美國官兵過周末後剛起床,有的正吃早飯。7時55分,第一批日本飛機開始對珍珠港的艦艇和機場上的飛機投彈。霎時間,港內和機場為火海所淹,煙火蔽天,爆聲如雷。8時54分,第二批艦載飛機171架飛臨珍珠港上空,繼續狂轟濫炸,9時45分返回母艦,艦隊司令命令返航。日本偷襲珍珠港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