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海洋意識——海洋強國之魂(2 / 3)

在日機空襲珍珠港時,美軍的高射炮和飛機匆促上陣反擊,打落日軍飛機28架,打傷74架,另有5艘袖珍潛艇被擊沉。但是,美軍在日機前後兩批3小時的空襲中,損失慘重,總計被擊沉和重創戰列艦、驅逐艦等大型艦隻19艘,損失各類飛機311架,海陸空軍人員死亡2343人,傷1272人,失蹤961人。在這次偷襲中,日軍采取了依靠艦載飛機而不是依靠軍艦進攻的行動方針。

珍珠港事件是美國在遠東奉行緩靖政策的結果,美國最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日本此舉,推動了美國於次日(12月8日)宣布對日宣戰。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這時美國才正式加入戰爭。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在美“密蘇裏”號軍艦上簽訂投降書,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人類有史以來腥風血雨戰爭,使地球有2500萬人生靈塗炭。而美國卻是這場戰爭中唯一沒有遭到嚴重破壞的國家,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得到了空前加強,戰爭中膨脹的經濟、軍事實力,使美國人狂妄之極,它發出了20世紀是“美國世紀”的口號。

從世界近代史上來看,不論在歐洲還是在全世界,俄國始終算不上一個海洋強國,但俄羅斯民族的海洋意識很強,俄國彼得一世曾這樣說:“隻有陸軍的君主是隻有一隻手的人。而同時具有海軍才能成為兩手俱全的人”。從彼得一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7年在位)都把爭奪海洋作為發展俄國的重要步驟。十月革命勝利,並沒有使蘇聯放棄向海洋擴張。蘇聯原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1910─1988年)指出:“沒有海軍力量的國家不能長期占據強國的地位。”這種當代蘇聯的海軍思維,為蘇聯海軍的發展和蘇聯繼續推行向外擴張的海洋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蘇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準備,終於把蘇聯海軍從一個主要從事“近海防禦”海上力量,變為一個具有“遠洋進攻能力”的龐大艦隊。

據戈爾什科夫1967年發表的一篇《蘇聯海戰藝術的發展》中透露,早在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就對海軍未來確定了方針,即建立一支能夠完成進攻性戰略任務能力的遠洋艦隊。據西方報刊有關資料估計,1962年到1972年間,蘇聯以每年90艘的建造速度,10年共建造了910艘艦艇。到1976年,蘇聯海軍的艦艇總數已大大超過了美國。到1976年,蘇聯除了擁有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4支常設艦隊外,還在印度洋和地中海分別成立了常設分艦隊。在北歐海域也建立了兩支常設分艦隊。正如原蘇聯國家主席勃列日涅夫宣稱:“世界海圖上難以找到蘇聯船隻航行不到的地方”。如曆史上世界所有海洋霸主不同的是:蘇聯不但在水麵爭奪,而且還率先發出了這樣的口號:“最先控製海底的國家將控製全世界”。

竭力向水下和海底邁進,建造深潛、遠洋潛水艇,在海底設置核武器和軍事設施,建立水下居住室,編繪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沉程圖,為霸占整個海底作準備。蘇聯這種氣勢逼人的海上武力大膨脹,必然要引起世界上另一個超級大國和一些海軍強國的關注。於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至90年初期(蘇聯解體前)海洋上以美國蘇聯兩霸為首的海上競爭,愈演愈烈,海洋爭霸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1991年蘇聯全麵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的主要軍事力量,俄羅斯的海軍力量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國相比擬的海軍大國。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不斷枯竭、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衝擊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使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日臻深刻,爭奪海洋資源和民族生存空間的鬥爭將日益展開,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戰將在一些地區、尤其將在一些海洋大國和強國之間展開的更加激烈。

二、仍在發展增強的海洋觀

(一)未來的強國,將取決於海洋資源的開發

人類經曆了漫長的曆史,倍受艱辛地奮鬥至今,在生存條件上,由於長期加於自然的“積累”效應,終於爆發了人口、資源、環境的三大“危機”。人類的繼續發展受到了嚴重威脅。問題的解決出路在哪裏?現在仍在眾說紛紜之中。如同逝去的曆史一樣,人類最終同樣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獲得新的發展條件。不過值得注意的、在諸多的對策中,不少專家認為,人類未來的希望在海洋。在這裏,我們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就是在廣泛閱讀一些國家海洋資料和海洋政策後,已深深感到,這些海洋國家、昔日海洋強國和海上霸主,他們已不再僅把海洋視為實現殖民、掠奪搶劫他國陸地資源、人命財產的橋梁和通道,而他們此時此刻重視、虎視耽耽的注視著海洋,是今天海洋的本身,說穿了即海洋資源。隨著現代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發現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把更多的寄希望於海洋。於是,“海洋思想”也逐步地被樹立起來。重視海洋本身的作用,也不是現代和現在的產物,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發達國家不僅重視海洋,而且把開發海洋視為“爭取生存”的基地,甚至把開發海洋定為重要國策。

遠在196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首先在法國國會上提出“向海洋進軍”的口號,1967年,法國就成立了國家海洋開發中心。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發表了“為了生存,美國必須把海洋作為開拓地”的宣言,成立了美國海洋大氣局和環境保護局。日後,又提出:“若不明智地利用占地球表麵70%的海洋與海床,美國未來的安全與繁榮就會黯然失色”。美國人的海洋觀念已經走出了原有的思維模式。美國海軍部長沃納在美國國會軍事委員會上發言中聲稱:“保持一支能夠完全達到目的的……執行海洋政策的強大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美國的曆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中,對海洋的依賴性擴大了,而且已經危及到經濟上的安全……”

(二)未來的強國,將取決於海洋空間的利用

美國國防大學曾召開過這樣一個會議,認為人類將來完全可能到某個星球上去開辦工廠,但人類基本的生存空間還應該是在地球上,下一個世紀更重要的是在海洋上。一麵飄揚的國旗顯示著這個國家的威力和存在,美國海軍每天的升旗儀式搞得相當隆重,這種觀念由於國民強烈的海洋觀念而浸透到社會,一些中小學校的學生都以海軍服作為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