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除了進行大規模的海軍建設和其他國防建設外,還特別注意強調對國民進行海洋國防觀念的教育。在國防觀念這個大體係下,海洋觀教育尤為突出。這些教育的內容有俄國曆史、地理、邊疆等。還有專門介紹所管轄的海洋國土方麵的內容。在軍事愛國主義的總題目下,設有蘇聯海軍曆史及海洋與俄國命運等有關海軍科學的內容。在對進入海軍部隊服役的士兵,入營後先進行蘇聯海軍的光榮曆史教育,介紹蘇聯海軍現狀和它在國家經濟、政治和安全中所擔負的重要任務,樹立士兵熱愛海洋和獻身海洋的精神。整個教育有計劃性、係統性、形成了一種國防觀和海洋觀教育的基本模式。
作為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日本,對海洋在她昨天的繁榮中所起的作用和在未來發展中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深懷敬意和寄於無限的期望。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是這次罪惡戰爭發動者之一,日本侵略者對外實行的野蠻的擴張侵略政策,給他國人民,尤其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災難和痛苦,同時,日本人民自己也深受其害。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接受並同意無條件履行波茨坦宣言的投降條件。1945年8月30日,當執行美軍占領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的專機飛抵日本時,美國人麥克阿瑟看到的是滿目瘡傷的悲慘景象。美軍數以萬噸計的炸彈,使這裏幾乎變成了一片焦土。戰前曾經是最繁華的東京,80%的住宅被摧毀。這座原有居民700萬人口的大都市,到1945年8月,剩下的隻有280萬人。戰爭使日本國的財富降低了45%,經濟的列車向後倒退了25年。
1949年8月,日本的工礦業生產指數僅為戰前的8.7%,1946年的鋼產量還不到戰前的1%。戰前曾經是日本經濟支柱的棉紡業,產值下降了92%。戰後癱瘓的經濟加上戰時籌措軍費累積的財政赤字,導致物價以500%的幅度飛漲。猛烈的通貨膨脹,使日本從平民到黨政要人,社會名流都麵臨著饑餓的威脅。曾任日本首相的自民黨第一任總裁鳩山一郎,一次在家中與黨政要人聚會,主人隻能用山芋“宴請”客人。在東京等城市的公園內,隨處可見“園內禁止自殺”的醒目標牌,以警告那些被饑餓和疾病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盡管如此,日本人沒有坐以待斃和無限製地求助外援,而是靠勤勞智慧、靠人才、靠大自然給他提供的條件,並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條件的作用,在廢墟上挺立起來。
日本是一個隻有37.7萬平方公裏陸地麵積(相當於我國雲南省麵積)的狹小島國。日本資源貧乏,主要工業原料幾乎全部依賴於進口,靠進口的具體情況分別是:
日本現平均每年耗石油總量在2億噸左右,而日本陸地石油資源蘊藏量總和(最大限度)隻有800萬噸。1980年開采43.3萬噸,1982年開采了77萬噸。預計,可能還剩下500萬噸。而這500萬噸,就是一次全部采出,也遠不夠日本全國一天消耗的石油量。日本自然資源嚴重缺乏,正如他們從對小學生就進行國情教育的那樣:“我們是沒有土地和沒有資源,隻有陽光、空氣和海洋。”而日本恰恰就利用了大自然賦予他們的海洋這個條件,充分利用已擁有的技術、人才優勢、利用他國廉價自然資源,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充分利用海洋這條廉價天然的通道,走上了繁榮強盛的道路。
目前,海洋運輸占世界總運輸量的75%—80%。世界上7大通用港口中,有3個在日本(神戶、千葉、橫濱)。日本擁有龐大的商船隊,這種被稱為“第四軍種”的海上力量,平時用於海運,是日本對外貿易的支柱;戰時又是海上軍事力量的有力補充。日本利用海洋資源同樣有驚人之舉,僅海洋漁業方麵,從事漁業資源開發的船隻多達3萬多艘,計119萬登記噸,居世界首位。日本漁業年獲量達1100萬噸,幾乎占世界總捕撈量的1/6。
日本人把海洋看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近些年來,強烈的海洋意識和海洋國土觀念驅使他們作出了許多世人囑目之舉。如開發利用海洋、填海和在海上構築海上機場、海上城市。不久前,日本海洋開發建設協會通過分析今後的技術革新和下世紀中葉的社會需求,提出了下世紀海洋開發9項大型建設項目,總投資為39.08萬億日元。這些項目可行性高,經濟效益大,為世人所關注。其中:海上人工島,在離海岸約5公裏,水深50米處填海,建造約700公頃的人工島,這個島將成為一個綜合性都市。海上航空港城市,在離海岸約40公裏,水深300米的洋麵上,建設長5000米、寬1900米、麵積950公頃(同現在成田機場幾乎一樣大)的機場式城市,建造材料以浮水構造物為主,鋼材用量3.9億噸。海中隧道,在設有海底的鋼架上,安裝橢圓形鋼殼鋼筋混凝土管道,作為海中隧道,其建設成本既低於深入海底的海底隧道,又小於海上橋梁。此外,還有海洋牧場、海上貨運機場、海上療養院、海底糧食儲備基地、海洋能源開發和橫穿半島運河等項目。
1988年7月,我國報紙曾報道“日本正在采取措施,搶救其最南端的領土——衝之鳥島。”衝之鳥島是怎麼回事呢?衝之鳥島位於日本本州以南約1700公裏、距日本京都以南約2000公裏的太平洋上,它由珊瑚礁構成。當海水漲潮時,海麵上隻露出兩塊僅僅有一席之地的礁石,最寬處隻剩下2.6米。由於波濤的衝刷,這兩塊礁石下的石柱愈來愈細,很難講,那一天這一塊石頭會被海水衝掉。
應該說,島上既無礦藏、亦無珍獸,更無居民,日本政府為什麼決定投入巨資挽救這個小島呢?這一史無前例之舉頗為人費解!究竟圖的是什麼呢?細一琢磨,彈丸之島雖本身無軍事、經濟價值,然而保住這一塊“領土”(必須露出水麵才能稱領土),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就擁有四周1500平方公裏的領海和管轄附近40萬平方公裏的專屬經濟區。其水域麵積比日本本土麵積37.7萬還多近3萬平方公裏。可見,這昔日幾乎無人能看得起的小島礁石,今日,他們的沉浮,關係著多麼巨大的國家利益。
另有報道說:“日本建設省製訂的搶救衝之烏島方案是:在距這塊礁石10米和50米的圓周上,將一萬個用生鐵鑄造的防波墩築成兩道防波堤,然後往防波堤圈內水域注入水泥,直至將這兩塊方圓各50平方米的人造島灌到礁石差不多一樣平為止。生鐵防波墩一個重3.5噸,由於駁船不能駛入珊瑚礁,便采用直升飛機從空中將防波墩吊至礁石周圍投放。整個工程,日本建設省撥款為300億日元。”
據新聞跟蹤報道:衝之烏島搶救工程早已完成。後日本又提出了擴建小島的新構想。其具體步驟是:第一步,將該島建成海洋基地,島上除建造氣象和海洋觀測設施外,還將建造科研和港灣設施,以作為遠洋漁業的中繼站。第二步,將基地擴建成海洋城市,供旅遊、觀光居住。估計需經費一萬億日元。有專家認為,日本資金雄厚,擁有先進技術,隻要這項計劃獲得通過,彈丸小島建成海洋城市將不是難事。該海洋城市的建成和使用,對日本的經濟、貿易、海運等將起很大作用。從軍事角度看,這將成為日本在太平洋中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