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海洋意識——中國走向海洋強國之魂(一)(1 / 3)

一、中國海洋文明曲折之路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勤勞勇敢的我國勞動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書寫了一部光輝的海洋事業發展史。

我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曾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如我們祖先在18000年前就已利用貝殼作裝飾品,創造了豐富的貝丘文化。我國海洋漁業距今有6000多年的曆史。我國最早的海鹽生產,可能開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山東沿海地區,據推算已有4000年以上的曆史。中國是世界上造船和航海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從西周時代(距今約3000年)開始,我國近海交通已漸趨發展,距今約2500年出現了專門造船工場。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在宋代用於航海是我國航海技術的卓越成就,要比西方早兩個世紀,就世界範圍來說,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少的前提。我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奉命出使七下西洋,其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史無前例,震驚了世界。鄭和首次出使西洋是1405年6月(明朝永樂三年),鄭和的船隊共有官兵27800人。有大型寶船62艘,加上其它類型的船隻共達100餘艘,儼然超過今天一個海軍大國的海軍艦隊,其中船隻最大的長133米,寬54米,有9道桅,載重量近3000噸,如同今天的導彈驅逐艦。它是如此之大,以致引起不少外國人懷疑,懷疑有關的記載,是否準確,並斷然認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

然而,也是外國人——英國航海史專家J.R.米爾斯卻引用大量的材料證明並指出:有關文獻對鄭和寶船大小記載可靠。還有,國外古代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J.R.米爾斯分析表示完全讚同。就是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可以驕傲地驚呼:偉哉鄭和!偉哉數十條巨輪,數萬之眾,數十年航行的七下西洋的壯舉。還有鄭和七下西洋,時間之早,也是西方人不能自我誇耀的。如鄭和七下西洋時隔87年之後,才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93年後,才有達·伽馬發現新航路;116年後,麥哲倫的船隊才迭迭撞撞地離港出航。他們之中,不但沒有鄭和出征時這樣宏大的隊伍,船隻也沒有一條能夠超過300噸。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海洋史上一次震驚世界的壯舉和輝煌,也是世界人類認識海洋和利用海洋一次莫大的嚐試和突破。然而,遺憾的是鄭和開辟的航道後麵,跟上來的是西方人的船隊、隊伍。而鄭和民族自己則久久無後來者。中國、中華民族在鄭和開辟的航道上無隊伍,時間竟長達幾百年。自明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清王朝封建統治者推行閉關自守政策“不準寸板下海”,直接扼殺了中國的海洋事業。進入18世紀以後,由於封建製度的日益腐朽又加上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我國的海洋事業更是雪上加霜,經曆了艱難曲折的曆程。這種完全被扭曲了的海洋發展之路,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的成立。

二、中國人正走向海洋

(一)全新的國家海洋觀——新中國的誕生、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沿海開放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利用海洋的民族,由於早在遠古時代,我們智慧的祖先就開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劃開汪洋碧海,以悠悠的風帆激起的波濤,開辟了一條通向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將發達的漢民族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向異國他鄉,從而成了外國人頂禮膜拜的“海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都落後了。在15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來臨前夕,我們的民族則把自己封閉起來,心安理得做起“唯我得尊”的天朝之夢。150多年前,“日不落帝國”鐵甲戰艦打開了中國封建的大門,驚醒了一代先知先覺者思尋新的“禦海之道”。龔自珍、林則徐、魏源……他們由海洋憂患、民族危亡之慮萌發出中國近代海防意識,提出過“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思想。然而,用金錢買回來的西洋炮艦終未能拯救民族之頹勢。曆史的巨筆無情地記錄了海洋他人認為是“海神”、而我們卻認為是“惡魔”、“海妖”給我們帶來的屈辱和苦難。更令人可悲的是發展到後來的中國統治階級,把本屬是自己腐敗無能、愚昧、無知而誤國害民的罪過,一股腦地全都推到“隻是中國有海”、“靠海”這個荒謬絕頂的根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