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高歌海洋,中國人正在走向海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沿海開放方針,奏響了我國海洋事業大發展的進軍號。1991年1月全國首次海洋工作會議的召開,尤其是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任務,標誌著我國海洋事業進入第二個快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關於軍隊的任務》中指出:“……今後要努力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注重質量建設,全麵增強戰鬥力,更好地擔負起保衛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安全的神聖使命。”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寫進我們黨的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和我們黨的總書記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這一問題和任務,這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都是第一次。他充分說明了我們黨新一代領導人對海洋、對國家海洋工作的重視;同時也說明,海洋權益、海洋工作,不但軍隊的同誌要重視,而且也將引起我們黨全體同誌的重視,一個新的海洋觀念,正在形成。
自1991年1月,全國首次海洋工作會議和黨的十四大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日理萬機、十分繁忙情況下,又曾多次就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規劃,作過指示,提出過要求,傾注著他們對我國海洋工作發展的關心和熱情。如1991年10月2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浙江省舟山市,麵對浩瀚的大海和綺麗的群島,欣然揮筆:“開發海洋,振興舟山”。
1991年10月21日至2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海軍東海艦隊時,揮筆寫下了“加強人民海軍建設,捍衛祖國海洋主權”和“愛軍習武,建功立業”的題詞。1994年7月22日,是國家海洋局成立30周年紀念,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劉華清欣然題詞祝賀。江澤民主席題詞是:“振興海業,繁榮經濟”;國務院總理李鵬的題詞是:“管好用好海洋,振興海洋經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的題詞是:“探索海洋奧秘,發展藍色產業”。這無疑為破浪前進的海洋經濟之舟吹送了一股強勁的東風。
199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00周年。1994年8月1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海軍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強調指出:“是否具有海洋觀念,關係國家民族興衰”、“曆史昭示我們,是否具有海洋觀念、重視海防建設,對於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至關重要,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海洋,大力增強全民族的海洋觀念,要按照我們憲法的要求,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建立鞏固的海防。”
這些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海洋工作、海洋事業、海洋權益十分關注,全國人民海洋熱情空前高漲,“慰問南沙熱”、“捐資建航母熱”一浪高過一浪。上海海軍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上海市將海軍博物館定為20個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從市委書記到中小學生紛紛來館接受海洋觀教育,有時一天接待30多批10000多人。在這裏,“海洋不是護城河,必須建立強大海軍”,已不再是西方軍事家的斷言,而已成為來到博物館所有參觀者的共識。最令人動容的是孩子們。他們看看世界先進國家海軍的裝備,一雙童稚的眼睛流露著羨慕的目光。講解員介紹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時,一個孩子忍不住問道:“阿姨,我們國家沒有航母?”當聽說有經濟原因時,他大聲說,“我有錢!”說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張10元人民幣。“對,我們有錢!”在場的同學紛紛伸出小手,手裏攥著1元、2元、5元……。”
中央民族大學王恒傑教授,人稱“獨臂考古專家”,這位今已63歲的獨臂老人,自1990年以來的不到5年的時間,他7赴西沙,兩赴南沙,收集了大量的自秦漢至明清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在島礁上曾用過的文物陶瓷瓦片。每次出海,他都做好了不能生還的準備……而這一切,卻是為了一個目的,用事實向世人證明西沙、南沙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不久前,因過度勞累,身體嚴重不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住進了醫院,並確診為肺癌,並且已到了晚期,就在病魔纏身,王教授也把日程排得滿滿的,他不敢躺下,他要把這幾年南沙考察經驗,文物分布規律寫成回憶錄,日後留給和告訴大家:“西沙、南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自90年代初,遼寧省委、省府提出建設“海上遼寧”;1991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山東省省長趙誌浩,提出要建立“海上山東”設想後,一個開發海洋熱潮正在我國沿海省區此起彼伏。“海上河北”、“海上江蘇”、“海上浙江”、“海上福建”、“海上廣東”、“海上海南”、“海上廣西”發展戰略紛紛出台,而且一個比一個細致,一個比一個具體。據1994年5月15日《光明日報》報道:“山東省於1991年春,作出建設“海上山東”的戰略決策後,僅3年時間,山東海洋產值由1990年159億增長到去年的320億元,躍居全國首位,人們已看到了一個海洋經濟大省的希望之光。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1992年全國經濟百強縣,我國沿海省區就占了42個。可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資源熱,已在祖國廣闊的大地興起,中國人民正在走向海洋。